北魏平城的寒冬,一间仅能遮风的土屋中,70 岁的高允正就着微弱的油灯批阅文书。这位辅佐五帝、官至中书令的重臣,家中却 “布被瓦器,妻儿不免饥寒”。当文成帝派使者暗访时,见他妻子在纺车旁劳作,儿子穿着打补丁的布衣,不禁感叹:“古之廉吏,未若高允。” 渤海高氏家族因这位 “一代廉吏” 而奠定的 “节俭持家,清廉自守” 家训,从北魏延续至明清,在《高氏家乘》中留下 “戒奢崇俭,为官者不得取非分之财” 的铁律。当当代社会面临 “反腐常态化” 与 “家风建设” 的时代命题时,高氏家训中 “以俭养廉,以廉立世” 的智慧,恰如穿越千年的清风,为我们拂去物质的浮躁,指引廉洁文化的实践路径。

高氏家训:节俭持家,清廉自守 —— 渤海高氏的持家之道与廉政文化
一、高允事迹与渤海高氏的廉洁基因
(一)“布被瓦器” 的廉吏典范
北魏太武帝时期,高允奉命与崔浩共同编纂《国书》,因崔浩 “刊石立碑,暴露国恶” 获罪,牵连数百人。高允却因 “直书其事,无所隐避” 的坦诚打动太武帝,不仅免于刑罚,更被赞 “言词正直,此人情所难,乃能临死不移”。即便身居高位,他始终坚守 “不取非分” 的原则:文成帝曾赐他金银绢帛,他尽数分给宗族贫者;孝文帝想为他修缮府第,他以 “臣宅足以遮风避雨” 婉拒。《魏书・高允传》记载,他任中书令二十余年,“俸禄皆散于亲故,家无余财”。
这种廉洁并非刻意作秀,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态度。高允晚年主持太学,见学生中有家境贫寒者,便 “减己之食以资之”,自己却常 “一日仅一餐”。他在《诫子书》中写道:“衣食足则生淫逸,饥寒迫则守操难。吾虽贫,心自安,汝等当记:廉者,福之本也。” 渤海高氏族人将这些言行刻入祠堂石碑,形成 “高允遗风” 的家族记忆。
(二)“戒奢崇俭” 的家训雏形
高允的廉洁实践为高氏家训奠定了核心基调。《高氏家乘・祖训篇》记载,其孙高绰任洛州刺史时,首次赴任便带《高允诫子书》于身,在官署墙上题字:“俸外一钱,即非吾有。” 他任内 “革除贪腐,百姓安之”,离任时 “单车就道,唯有书籍数车”。这种 “为官清廉” 与 “持家节俭” 的双重坚守,构成高氏家族的独特伦理。
北齐时期,高氏族人高叡任定州刺史,遵循家训 “家有储粮,仅够三月”,将多余俸禄购置农具,赠给贫困农户。他在《与子侄书》中解释:“节俭非为吝,乃为守心。心不贪,则行不偏。” 从北魏到隋唐,渤海高氏出仕者达百余人,《北史》《新唐书》中记载的 “清廉” 事迹不胜枚举,形成 “高氏子弟,为官必廉” 的社会评价。
二、持家与从政:廉洁文化的双轨实践
(一)“节俭持家”:廉洁的家庭土壤
高氏家训将 “节俭” 视为廉洁的根基。《高氏家规》规定:“家中文绣不得过三,田宅不得逾百亩,子弟衣不得用绫罗,食不得过三荤。” 这种看似严苛的约束,实则是防止家族成员滋生贪欲的防线。
唐代高氏后裔高郢的《居家录》记载了日常规范:“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子弟需参与农耕或纺织;饭食剩余,必留待下一餐;衣物破则缝补,不可随意丢弃。” 他任宰相时,“妻自纺布,子自耕读”,被韩愈赞为 “高氏家风,近古所无”。这种将节俭内化为生活方式的实践,使高氏族人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 —— 正如《高氏家训》所言:“家不奢则心不贪,心不贪则为官不腐。”
(二)“清廉自守”:从政的行为准则
高氏家训对为官者有更严格的要求。《高氏家乘・官箴篇》明确:“受一文枉法钱,废终身廉吏名。” 北魏高显任徐州刺史时,有下属献玉璧,他掷璧于地:“尔以玉污我,我以廉治尔!” 随即弹劾其行贿行为。这种 “零容忍” 的态度,使高氏官员形成 “三不原则”:不接受私宴,不收受礼品,不干预司法。
明代高拱在《高氏家训序》中总结家族从政经验:“廉非一日之功,在于防微杜渐。见一钱如见猛虎,遇一宴如遇陷阱。” 他任内阁首辅时,“门无私谒,所荐皆廉能之士”,正是对家训的践行。从北魏到明清,渤海高氏未出现一位因贪腐被罢黜的官员,这种 “家族廉洁记录” 在古代士族中极为罕见。
三、《高氏家训》及注解
《高氏家训》
节俭篇:居家以俭为主,衣求蔽体,食求充饥,不必华美。布帛不完,可补而用;粟米不丰,可杂以杂粮。勿求珍馐,勿好华服,宴客不过四菜一汤,婚嫁不逾百金之费。
廉洁篇:为官当清,如明镜止水,不染尘埃。俸禄之外,一文不取;公堂之上,一碗水端平。见利思义,非义勿取,若贪一毫,愧对祖宗。
戒贪篇:贪如毒酒,饮之即亡;欲如烈火,焚之即烬。居官者当思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居家者当念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勿贪意外之财,勿恋非分之物。
修身篇:每日三省吾身:衣是否过华?食是否过丰?心是否有贪?晨起读《论语》《孝经》,夜卧思一日言行。以廉为宝,以俭为乐,心正则身正。
治家篇:家有规矩,如国有法典。家长需率先节俭,子弟需自幼习劳。勿使奴婢,勿蓄私财,兄弟共财,不分彼此。岁终盘点,盈余者济贫,不足者共省。
为官篇:上任先问民间疾苦,离任当留身后清名。办案需公,断狱需明,不徇私情,不避权贵。百姓送万民伞者,必是伪善;门庭若市者,定有隐忧。
教子篇:子七岁需教以 “廉” 字,示以高允画像,讲以贪腐败家故事。稍长,令其参与劳作,知物力维艰。不许入酒肆,不许交纨绔,不许言骄慢语。
传承篇:吾族以 “俭”“廉” 二字传家,非为守贫,乃为守心。富贵易求,廉名难得;一时之富,不如百世之名。子孙若忘此训,虽富贵亦为败家子。
注解
节俭篇:本条规定家庭生活的节俭标准,从衣食到婚丧嫁娶皆有约束。高允 “布被瓦器”、高郢 “妻自纺布” 皆践行此条。现代启示在于,家庭应建立理性消费观,如 “按需购买,拒绝浪费” 的极简生活方式,避免 “月光族”“透支消费” 等物质主义陷阱。
廉洁篇:明确为官者的廉洁底线,“俸禄之外,一文不取” 与现代 “公职人员不得收受礼品” 的规定相通。高显 “掷璧明志” 体现对非分之财的拒绝,启示当代公务员需筑牢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的思想防线,如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戒贪篇:以比喻警示贪欲的危害,“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化用清代张伯行名言。高氏族人将此条刻于官印背面,作为时刻提醒。现代社会中,这启示我们警惕 “微腐败”,如企业人员拒绝 “回扣”,科研人员不弄虚作假,守住职业底线。
修身篇:强调日常道德自省,将廉洁内化为自觉意识。高允 “一日仅一餐” 却 “批阅不倦”,体现 “以廉为乐” 的精神。当代人可借鉴其 “每日三省”,如通过记廉政日记、参与警示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治家篇:构建节俭型家庭治理模式,“兄弟共财”“盈余济贫” 体现家族互助精神。这与现代 “家庭财务公开”“公益家庭” 理念相通,如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开支,全家参与慈善捐赠,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为官篇:提出为官者的政绩观,反对 “表面工程”。高叡 “赠农具于农户” 的务实作风,启示当代官员应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如聚焦民生实事,杜绝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教子篇:将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示以高允画像” 是具象化的德育方式。这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是,通过讲述廉洁故事、参观廉政基地,让孩子从小树立 “清廉光荣、贪腐可耻” 的观念,如学校开展的 “廉洁文化进校园” 活动。
传承篇:强调 “俭”“廉” 作为家族精神核心的永恒价值。渤海高氏千年不衰,证明廉洁文化比物质财富更具传承力。现代社会可借鉴其经验,如设立 “廉洁家庭” 评选,将家风建设纳入社会治理,形成 “以廉为荣” 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跨越千年的廉洁启示
站在渤海高氏故里的祠堂前,那方刻着 “节俭持家,清廉自守” 的石碑,历经风雨却字迹如新。高允与后世族人用一生实践证明:廉洁不是刻意的苦行,而是自然的生活态度;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精神追求。从 “布被瓦器” 的简朴家风到 “俸禄之外一文不取” 的为官准则,高氏家训构建了 “家庭节俭 — 个人廉洁 — 社会清明” 的逻辑链条,揭示出 “家风正,则政风清” 的深刻道理。
在反腐倡廉常态化的今天,高氏家训的启示愈发清晰。它告诉我们:廉洁文化的培育,始于家庭的 “一粥一饭”—— 当孩子从小参与劳作,便懂得 “物力维艰”,自然不会滋生贪欲;廉洁从政的坚守,成于日常的 “一丝一粒”—— 当官员牢记 “非义勿取”,在每一次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便不会滑向腐败深渊。高允曾言:“廉者,政之本也;俭者,廉之基也。” 这种 “以俭养廉” 的智慧,正是破解 “前腐后继” 难题的文化密码。
从北魏平城的土屋到当代的廉政教育基地,从高氏家训的竹简到新时代的廉洁准则,变化的只是廉洁实践的形式,不变的是对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的追求。当我们在家庭中践行 “光盘行动”,在工作中拒绝 “人情往来”,在社会上参与 “廉洁监督”,我们都在续写着高氏家训的当代篇章。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节俭持家,清廉自守” 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文明进程的不灭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