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30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当选院士名单,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教授赫然在列。这是继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国际科学界对这位中国科学家的又一次高度认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古老智慧,到现代科学实验室的精密萃取,屠呦呦团队用 191 次实验破译了青蒿素的抗疟密码,让这株 “中国神草” 成为全球疟疾防治的 “通用语言”。

屠呦呦:青蒿素的抗疟密码与诺奖背后的 191 次实验
一、古籍里的抗疟密码:从《肘后备急方》到科研攻坚
20 世纪 60 年代,疟疾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肆虐,传统抗疟药物氯喹因疟原虫抗药性而失效。1969 年,39 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加入国家 “523 抗疟项目”。她带领团队系统梳理历代中医药典籍,在 2000 余方药中筛选出 640 种可能有效的抗疟药物,编写成《疟疾单验方集》。
在反复实验中,青蒿的表现却令人困惑:其水提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仅 12%,醇提物也未达预期。直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意识到传统水煎法可能破坏了有效成分。她果断改用沸点仅 34.6℃的乙醚进行低温萃取,成功保留了青蒿素的活性成分。
1971 年 10 月 4 日,第 191 次实验的结果终于突破: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猴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 100%。这一关键发现,为后续青蒿素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攻坚:从实验室到临床的生死竞速
提取出有效成分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为验证安全性,1972 年 7 月,屠呦呦主动请缨成为首批人体试药者。她与两名同事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在严格监测下服用提取物,最终证明青蒿素对人体安全。随后,团队携带药物奔赴海南昌江疟区,对 30 例疟疾患者进行临床验证,有效率达 100%。
1972 年 11 月,团队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 “青蒿素”。1973 年,屠呦呦又创制出疗效更高的双氢青蒿素,抗疟活性提升 10 倍。1986 年,青蒿素获得我国首个一类新药证书,1992 年双氢青蒿素成为国家一类新药。
三、国际回响:从诺奖荣耀到全球抗疟 “中国方案”
2015 年,屠呦呦因 “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评委会特别指出,青蒿素每年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其中非洲地区受益尤甚。
截至 2025 年,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疟疾治疗首选方案,累计向非洲、东南亚等地提供超数十亿人份药物,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有约 2.4 亿人受益。中国团队在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建立三级防控网络,推行 “复方青蒿素全民服药” 策略,使当地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
四、持续探索:从抗疟先锋到医学新边疆
尽管青蒿素已取得辉煌成就,屠呦呦团队从未停止探索。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问题,他们提出延长疗程至 5-7 天、更换辅助药物等方案,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在抗疟之外,团队还发现青蒿素对红斑狼疮、肿瘤等疾病的潜在疗效,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已进入二期阶段。
2025 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正如屠呦呦所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从东晋葛洪的 “绞汁” 古法到现代科学的分子解析,从实验室的 191 次失败到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延续,青蒿素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生动注脚。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株 “中国神草” 正以科学的姿态,书写着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