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物传记>正文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的数字革命与中国印刷业的涅槃

时间:2025-07-08作者:星晨阅读:27分类:人物传记

2002 年 2 月 1 日,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里,王选院士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这位被称为 "当代毕昇" 的科学家,用一项跨越时代的发明 ——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生,彻底改写了中国印刷业的千年历史。从 "铅与火" 的桎梏到 "光与电" 的自由,王选团队用 38 年的坚守,完成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文明接力。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的数字革命与中国印刷业的涅槃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的数字革命与中国印刷业的涅槃

一、破冰之举:破解汉字数字化的世纪难题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印刷业仍停留在 "以火熔铅、以铅铸字" 的原始阶段。全国每年消耗铅合金 20 万吨,铜模 200 多万副,价值 60 亿元的金属资源被禁锢在排字架上。而此时的西方已进入电子照排时代,日本、欧美企业垄断着第二代光机式和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技术。汉字因字数庞大、结构复杂,成为计算机时代的 "文化孤岛"。

1975 年,38 岁的王选主动请缨加入 "748 工程"。他敏锐地意识到,模拟存储技术无法适应汉字需求,必须另辟蹊径。在北大勺园的柿子树下,他拿着放大镜反复研究字模笔画,最终提出 "轮廓加参数" 的数学描述方法:将汉字拆解为规则笔段(横、竖、折)和不规则笔段(点、撇、捺),用参数控制笔画的起点、长度、角度等特征,再通过相对坐标压缩数据量。这项技术使汉字字形信息压缩 500-1000 倍,在 1979 年输出了第一张激光照排样张《汉字信息处理》,每个字的还原速度达到 710 字 / 秒。

这项发明攻克了汉字数字化的世界性难题,获得我国首个欧洲专利。王选团队用数学智慧让 4.5 万个汉字在计算机中自由 "舞蹈",为印刷革命奠定了基石。

二、涅槃之路:从实验室到产业变革的跨越

1987 年 5 月 22 日,《经济日报》四个版面全部采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成为全球首张全计算机排版的中文日报。这背后是王选团队长达 12 年的产学研攻坚战。

在技术验证阶段,王选团队面临巨大挑战:当时国产计算机内存不足 7MB,而一个 96×96 点阵的汉字就需要 9216 字节存储。他们创造性地设计出照排控制器,通过专用芯片实现高速字形复原。1979 年 7 月 27 日,当第一张八开报纸样张诞生时,王选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个字,确认 "非常完美"。

在产业化推广中,王选提出 "顶天立地" 战略:既要突破核心技术,又要让技术落地生根。1985 年《经济日报》成为 "华光 Ⅲ 型" 试点,1988 年彻底告别铅作业,印刷效率提升数百倍,出版周期从 300 天缩短至 100 天。至 1993 年,全国 99% 的报社和 90% 的书刊印刷厂采用激光照排,甩掉铅字架的同时,还创造了卫星传版、彩色出版等衍生技术。

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王选团队开发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从排版软件到直接制版机形成完整产业链,使中国报业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三、文明之光:重塑全球华文出版新秩序

1992 年 1 月 21 日,《澳门日报》启用方正彩色出版系统,鲜艳的五星红旗首次在计算机屏幕上精准还原。这项技术突破电子分色机垄断,使华文报纸印刷质量超越港台同行。至 20 世纪末,全球 80% 以上的华文报刊采用王选技术,北大方正系统占据港澳、东南亚和北美华文报业市场的绝对份额。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传播的革新。1990 年《经济日报》通过卫星传版技术,实现北京至广州 6 分 28 秒的版面传输,开创异地同步印刷先河。这项技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广泛采用,使中国报业进入 "光与电" 的新纪元。王选团队还将技术拓展至日本、韩国等西文市场,让汉字激光照排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方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评价:"王选的发明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汉字在信息时代的重生,打破了 "汉字落后论" 的偏见,为中华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四、精神遗产:科技创新的永恒坐标

2006 年 2 月 13 日,王选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持续照耀着中国科技前行的道路。

在技术攻坚上,他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当国内外同行聚焦二代、三代照排机时,王选果断选择尚未商业化的第四代激光技术,用 18 年时间完成技术跨越。这种 "跳过弯道超车" 的思维,成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

在科研态度上,他践行着 "甘坐冷板凳" 的执着。从 1975 年到 1993 年,王选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把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他常说:"献身科学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这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尤为珍贵。

在人才培养上,他搭建起 "让年轻人超越自己" 的平台。肖建国等学生在他支持下,开发出大屏幕组版、彩色出版等技术,使方正系统始终保持领先。王选团队形成的 "选准方向、狂热探索、依靠团队、锲而不舍" 精神,成为科技创新的宝贵范式。

从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到王选的激光照排,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实现跨越千年的创新。当《经济日报》的激光照排机发出第一束光时,它照亮的不仅是印刷业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自主创新的光明前景。王选用数字密码解锁汉字基因,让古老文明在信息时代绽放新的光彩,这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献给世界的伟大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