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 4 月 22 日,北京协和医院的产房里,82 岁的林巧稚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攥着一份未写完的病历。这位接生过 5 万多个婴儿的 “万婴之母”,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喃喃叮嘱学生:“别忘了给 3 床的产妇查产后恢复情况。” 从 1929 年成为协和医学院首位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到开创中国现代妇产科学体系,林巧稚用一双手托起无数生命,更以 “握手法” 里的医学温度与病历纸上的严谨态度,为中国医者树立了永恒的精神坐标。

林巧稚:万婴之母的产房哲学与中国妇产科学奠基
破茧:协和红墙下的中国女声
1921 年,厦门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林巧稚站在协和医学院门口,手里紧攥着仅有的路费。这所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医学院,当时还从未招收过中国女医生。面试时,主考官看着这个瘦小的南方姑娘问:“你为什么要当医生?” 她的回答后来被写进校史:“我要让中国女性摆脱生育的苦难。”
在协和的八年求学时光,林巧稚用实力打破了性别偏见。解剖课上,她是唯一能在 30 分钟内完整分离人体迷走神经的学生;妇产科实习时,她能仅凭听诊器分辨出胎儿心音的细微异常。1929 年毕业时,她同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 “文海奖”—— 这是协和最高荣誉,首次授予女性。院长顾临破例挽留她:“协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当时的中国妇产科领域几乎是西方医生的天下,产妇死亡率高达 30%,新生儿破伤风肆虐。林巧稚在协和产房看到的景象触目惊心:产妇被绑在产床上,外国医生用生硬的中文喊着 “用力”,消毒器械随意堆放。她在日记里写道:“医学不是冰冷的技术,应该带着温度。” 于是,她开始摸索适合中国女性的诊疗方式:改用柔软的棉布约束带,在产前检查时加入乳房护理指导,甚至自学针灸缓解分娩疼痛。
1939 年,林巧稚成为协和妇产科主任,是当时医院唯一的中国籍主任。她顶住压力组建全中国团队,将西方产科技术与中医调理结合,首创 “产前三级检查制度”,使协和的产妇死亡率从 28% 降至 1.2%,这一数据在当时全球领先。
握手:产房里的医学温度
在协和医院的档案库里,保存着一张 1940 年的老照片:林巧稚正握住一位产妇的手,眼神平视对方,另一只手轻轻按在产妇的腹部。这张照片记录的正是她独创的 “握手法”—— 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医患沟通的典范。
“产妇的手总是冰凉的,尤其是第一次生产的姑娘。” 林巧稚曾对学生解释这种沟通方式的起源。1932 年,她遇到一位因恐惧而宫缩停滞的产妇,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效。情急之下,她坐在床边握住产妇的手,轻声讲述自己母亲生育的经历。半小时后,产妇的情绪逐渐平复,顺利分娩。这个意外发现让她意识到:“分娩不仅是生理过程,更是心理战役。”
“握手法” 包含着精准的医学逻辑:先轻触手背感受体温,判断产妇紧张程度;再缓慢握住手掌,通过脉搏跳动频率调整呼吸指导;最后用拇指按压虎口穴位,在无痛中完成心理疏导。配合这种手法,她还创造了 “三问三答” 沟通模式:问家庭情况了解产妇社会支持,问月经史掌握生理周期,问饮食偏好制定产后食谱。
1941 年冬,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产妇难产,因恐惧拒绝手术。林巧稚握着她冻裂的手,用河北方言说:“妹子,我也是农家出身,知道生娃的苦。你信我,咱们一起使劲。” 三个小时的持续沟通中,她始终保持手部接触,最终帮助产妇自然分娩。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方式,后来被写入《中国妇产科诊疗规范》,影响至今。
接生:时代脉搏的见证者
1930 年 9 月 7 日,协和医院产房里,林巧稚接过一个早产男婴。这个出生时仅 2.5 公斤的孩子,后来成为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她在病历上特别注明:“哭声微弱,给予母乳滴管喂养,每日记录体重。” 这份记录现存于国家档案馆,字迹娟秀有力。
1936 年 10 月 20 日,她为广州医生钟世藩的妻子接生,婴儿便是后来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多年后钟南山回忆:“母亲说,林大夫接生时特别温柔,还教她如何给我拍嗝。”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林巧稚的产房从未关闭。1937 年北平沦陷后,协和被日军接管,她带着听诊器和产包,在东单胡同里开办 “林巧稚诊所”。为了让贫困产妇看得起病,她实行 “稻谷记账制”—— 产妇可以用三斗米抵扣诊疗费。有记载显示,1941 年至 1945 年间,她在诊所接生了 1286 个婴儿,其中 60% 是免费的。
1949 年开国大典当天,林巧稚正在为一位难产的军属接生。当婴儿响亮的哭声与天安门的礼炮声同时响起时,她在病历上画了一面小小的红旗。这位特殊的 “开国婴儿” 后来取名 “建国”,成为她接生的无数 “时代婴儿” 的缩影。
病历:一张纸的医德丰碑
2019 年,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一份 1946 年的手书病历,泛黄的宣纸上,毛笔小楷记录着一位产妇的详细情况:“1946 年 3 月 12 日,晴。产妇李氏,28 岁,孕 38 周。主诉昨夜胎动较频,伴轻度腰酸。望诊:面色略苍白,眼睑无水肿。触诊:腹围 92cm,宫高 32cm……” 末尾特别注明:“产妇今日情绪紧张,因战乱与家人失散,已安排护工陪伴。”
这份病历出自林巧稚之手,曝光后引发医学界震动。整本病历厚达 32 页,每天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甚至包括产妇 “早餐进食半碗小米粥”“夜间翻身 5 次” 等细节。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描述***检查时,她写道:“已向产妇说明操作必要性,取得同意后施术,动作轻柔,耗时 2 分 15 秒。”
林巧稚对病历的苛求近乎偏执。她要求学生 “写病历要像写家书”,必须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不得涂改。遇到复杂病例,她会亲自绘制胎位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胎头位置。1950 年,她主编的《妇产科病历书写规范》出版,其中规定 “产后访视记录需包含产妇笑容次数”,这种将心理状态纳入医学观察的理念,比国际同类标准早了 20 年。
1972 年,71 岁的林巧稚在为一位糖尿病产妇诊疗时,连续三天记录血糖变化,手绘 37 张曲线图,最终制定出精准的胰岛素注射方案。学生劝她:“您口述我们来写就行。” 她却说:“亲手记录才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 这份病历后来成为糖尿病产科的经典案例。
奠基:妇产科学的中国范式
1955 年,林巧稚主导筹建北京妇产医院,她在设计图纸上特别增加了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咨询室”“家属等候花园” 等空间,这些理念在当时属全球首创。医院落成后,她制定的 “产后 2 小时母婴接触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推广范例。
在学科建设上,她开创性地将妇产科细分为妇科肿瘤、产科生理、计划生育等专业,主编《妇科肿瘤学》《家庭接生手册》等 20 部著作,其中《农村妇幼卫生常识》累计发行 1800 万册,成为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医学书籍。她培养的学生中,有 43 人成为各省妇产科主任,被称为 “中国妇产科的黄埔系”。
针对中国农村妇幼保健的痛点,林巧稚提出 “三级预防体系”:村级培训接生员,县级建立产科急救中心,省级开展技术研发。1965 年,她带领团队深入河北、山西农村,用三年时间培训了 12 万名 “赤脚接生员”,推广 “消毒接生法”,使农村产妇死亡率下降 60%。
晚年的林巧稚仍在开拓新领域。1978 年,80 岁的她主持全国首次新生儿缺陷调查,历时两年走遍 29 个省市,撰写的《中国出生缺陷图谱》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直到 1983 年去世前,她还在修改《妇科手术学》书稿,最后一页的修改日期是她的忌日。
永恒:未写完的出诊单
林巧稚的办公室里,始终放着一张折叠床和一个出诊包。从 1929 年到 1983 年,她在协和值了 54 年班,无论深夜还是凌晨,只要产房有需要,她总能在 10 分钟内赶到。同事们说:“林大夫的灯,是协和永远不熄的灯塔。”
她终身未嫁,却有 5 万多个 “孩子” 喊她 “林妈妈”。1981 年,她获得 “国家名誉博士” 称号,领奖时仍惦记着产房:“能不能把仪式缩短点?我下午还有台手术。” 她的遗物中,有一个旧皮箱,里面装着磨损的听诊器、泛黄的出诊记录和一张未完成的预约单,上面写着:“3 月 21 日,去顺义县为张大姐复查。”
1983 年 4 月 22 日,林巧稚在弥留之际,让学生拿来听诊器,在自己胸口听了最后一次心跳。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产妇和婴儿都平安吗?”
如今,在北京妇产医院的广场上,林巧稚的雕像总是被鲜花环绕。雕像基座上刻着她的名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从她创立的 “握手法” 到如今的 “温柔分娩” 理念,从手写病历的严谨到现代电子病历的规范,林巧稚留下的不仅是一套医学体系,更是一种 “把患者当亲人” 的职业信仰。
这位 “万婴之母” 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医学高峰,不在论文里,而在产房的灯光下,在患者的笑脸上,在那双传递温暖与信任的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