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教育的灿烂星空中,于漪的名字宛如一颗耀眼的恒星,照亮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漫漫征途。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历史教师,到引领语文教育变革的先锋旗手,于漪用 68 年的坚守与探索,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诗,塑造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文教育中国范式。

于漪:68 年讲台春秋与人文教育的中国范式
1929 年 2 月,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中,她辗转求学,先后就读于多所学校,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她的意志,也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的重要意义。1947 年,18 岁的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在这里,她深受曹孚、周予同教授等严谨治学品格和精神的熏陶,为日后投身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51 年,于漪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起初,她按照校领导安排教授历史,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当时学校语文教师紧缺,于漪服从需要,毅然改行教语文。面对全新的学科领域,她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顽强的学习精神,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我提升之路。为了讲好每一堂课,她常常备课至深夜,逐字逐句研读教材,查阅大量资料,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于漪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理念成为她日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雏形。
真正让于漪崭露头角的,是 1977 年那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开课。当时,电视里直播了她执教的语文课《海燕》,课堂上,于漪以充满激情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海燕》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文学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国人民守在电视机前,争相观看这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于漪也因此声名远扬。1978 年,她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教学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她迈向语文教育改革征程的新起点。此后,于漪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1979 年,她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胆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轻思想的桎梏,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1984 年,她又发表《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一文,对语文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发出一连串追问,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
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面临着新的困境 —— 工具性被过度强调,而人文性逐渐被忽视。于漪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她挺身而出,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明确提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为了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于漪四处奔走呼号,积极参与各类教育研讨活动,与教育界同仁分享自己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人文性” 这一理念终于在 2001 年被写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中国语文教学的模式与方向。除了在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于漪在教学实践方面更是身体力行,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光辉榜样。她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 2000 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 50 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在这些公开课上,于漪运用自己独创的 “情感教学法”,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和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感受语文的魅力,领悟文章的内涵。她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于漪的教育贡献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方面,还体现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至 2021 年 3 月,于漪先后培养了三代数十位特级教师,总计 “带教” 了 100 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她构建了一个师徒带教的三级网络体系,包括师傅对徒弟的个性化指导,教研组的集体培养并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及学校培养领导小组的统筹管理,其中校长室担任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于漪注重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确保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发展。同时,她强调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她认为听课的目的并非仅限于评分和评价,而是深入研讨,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指出具体的改进路径与方法。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许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019 年 9 月 29 日,对于漪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庄严肃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自为于漪颁授 “人民教育家” 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当于漪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领奖台,从***总书记手中接过奖章的那一刻,她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 68 年教育生涯的最高褒奖,更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与高度重视。在接受采访时,于漪激动地表示:“这枚奖章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于漪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 “中国方案”。她提出的 “全面育人观”,强调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她认为,教育者应具备 “目中有人” 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对象有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要有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具备 “以天下为己任” 和 “以教育为己任” 的强烈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要注重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这些思想对于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回顾于漪的教育生涯,从历史教师到语文改革先锋,她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教育赞歌。她的 “情感教学法” 重塑了课堂生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她推动 “人文性” 写入国家课程标准,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她培养的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于漪用 68 年的讲台春秋,诠释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的高尚情怀与责任担当,她所创立的人文教育中国范式,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在教育的道路上,于漪永不止步,她的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教育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