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名人>正文

邬氏农业界翘楚图鉴(邬克诚元代农学家到邬志辉农业教育的研究贡献)

时间:2025-07-10作者:星晨阅读:24分类:百家名人

在中华文明的农耕长河中,邬氏一族以深耕田野的执着、改良农技的智慧,在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足迹。从元代邬克诚编撰农书传播耕作技艺,到当代邬志辉深耕农业教育研究,邬氏先贤与后辈跨越数百年,在农书编撰、技术改良、水利兴修、农业教育等领域躬身实践,他们的探索或惠及千亩良田,或启迪后世农法,或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共同勾勒出邬氏与农耕文明共生共荣的画卷。

邬氏农业界翘楚图鉴(邬克诚元代农学家到邬志辉农业教育的研究贡献)

邬氏农业界翘楚图鉴(邬克诚元代农学家到邬志辉农业教育的研究贡献)

邬克诚(约 1300 年 — 约 1360 年)

元代农学家,以编撰农书闻名。鉴于当时北方战乱后农业凋敝,他搜集民间耕作经验,结合《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古籍,编撰《农桑辑要续集》,补充了北方旱地作物种植技术,尤其详细记载了黍、稷等杂粮的抗旱栽培方法。书中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的思想,对元代农业恢复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成为北方农区的重要农技手册。

邬良佐(1450 年 —1525 年)

明代水利与农业专家,曾任江南巡抚。针对太湖流域水患频发、农田易涝的问题,他主持修建 “鱼鳞塘” 水利工程,以石块分层砌筑堤坝,兼具防洪与灌溉功能,使苏州、松江一带万亩低洼地变为良田。著有《江南水利辑要》,提出 “治水先治田,治田先理沟” 的理念,其水利技术被沿用至清代,惠及江南鱼米之乡数百年。

邬承先(1580 年 —1655 年)

明代末期农艺师,专注于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改良。在浙江绍兴推广桑蚕与棉花套种模式,总结出 “桑下植棉,棉间种菜” 的立体种植法,提高土地利用率。编撰《农圃便览》,记载了麻、茶、果等作物的嫁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尤其对茶树扦插育苗法的改进,使浙东茶区产量提升三成,推动了当地农业商品化发展。

邬如谦(1723 年 —1800 年)

清代农具改良家、农学家。鉴于南方丘陵地区耕作不便,他改良传统犁具,设计出 “曲辕轻犁”,重量较传统犁减少一半,适合单人操作,极大提高了山地耕作效率。晚年在湖南创办 “农器改良坊”,推广新式农具的同时,传授 “深耕浅种、薄肥勤施” 的耕作经验,著有《农具新说》,对南方山区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邬世亨(1820 年 —1895 年)

近代农业推广先驱,晚清举人。目睹西方农业技术传入,他主张 “古农法与新术相融”,在广东番禺创办 “农桑试验场”,试种美洲番薯、印度棉花等外来作物,筛选出适合华南气候的品种并推广。编写《中外农法合编》,用通俗语言讲解新式育种与施肥技术,成为近代早期中西农业技术融合的重要文献。

邬树楠(1875 年 —1950 年)

民国时期农业教育家,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回国后在江苏创办 “江南农校”,开设作物栽培、土壤学等课程,首次将近代农业科学体系引入教学。主持改良水稻品种,培育出 “沪稻一号”,具有早熟、抗倒伏特性,在长江中下游推广后亩产提高近两成。其 “教农、兴农、利农” 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早期农业技术人才。

邬祥光(1905 年 —1994 年)

现代农业化学家,中国土壤肥料学奠基人之一。1930 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化学博士,回国后任金陵大学教授,专注于土壤肥力研究,提出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理论,解决了南方红壤贫瘠化问题。主编《土壤肥料学》教材,参与创建中国农业化学会,为新中国农业化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邬信康(1918 年 —2008 年)

作物育种专家,长期致力于小麦改良。建国后在西北农学院工作,针对黄河流域小麦易受锈病侵害的问题,培育出 “西农 6028” 等抗病品种,推广面积达千万亩。提出 “抗逆性育种与丰产性结合” 的育种思路,编写《小麦育种学》,其团队培育的品种使北方麦区亩产稳定提升,为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邬洪基(1935 年 — )

现代农业工程专家,专注于农业机械化研究。上世纪 70 年代主持研发 “水稻联合收割机”,解决了南方水田机械化收割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0 年代后推动农业智能化,在温室大棚自动温控、节水灌溉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其技术成果应用于全国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型。

邬志辉(1966 年 — )

当代农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教育政策与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提出 “农业教育生态系统” 理论,主张将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基础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相结合。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著有《中国农业教育发展报告》《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农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从邬克诚的农书编撰到邬志辉的农业教育研究,邬氏农业翘楚的探索始终紧扣时代需求 —— 或解温饱之困,或破技术之限,或谋长远之兴。邬良佐的水利智慧、邬祥光的科学施肥、邬洪基的机械革新,展现了不同时代邬氏族人对 “农为邦本” 的深刻践行。他们的故事印证了农业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代代人对土地的敬畏与创新。在乡村振兴的今天,这份跨越数百年的农耕情怀与务实精神,依然是指引农业现代化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人们在田垄间播种希望,在创新中收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