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博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曲氏一族以守护文明为己任,在民俗研究、文物考古、古籍整理、博物馆建设等领域深耕不辍。从曲彦斌对民俗文化的系统梳理,到曲英杰在文物考古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曲氏学者跨越百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文化情怀,为传承中华文脉、保护文化遗产作出了独***献。他们或行走民间记录民俗百态,或埋首故纸整理古籍文献,或奔波田野探寻历史遗存,共同构筑了曲氏在文博领域 “溯本求源、守正创新” 的精神图谱。

曲氏文博界精英纪实(曲彦斌民俗文化专家到曲英杰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
曲守成(1865 年 —1938 年)
清末民初古籍整理专家、金石学家。毕生致力于地方志与金石文献的搜集整理,在山东曲阜主持编纂《曲阜金石志》,收录从周代至清代的碑刻、青铜器铭文 300 余件,对研究鲁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晚年专注于民间契约文书收集,整理《胶东民间契约集》,为研究近代社会经济史提供了珍贵一手资料,其 “金石证史、文献补史” 的治学方法,影响了后世地方史研究。
曲振之(1890 年 —1962 年)
民国时期博物馆学家、文物修复师。1925 年参与创建山东第一座公立博物馆 —— 山东金石保存所(今山东博物馆前身),主持文物征集与展陈设计,首创 “按历史脉络分区陈列” 模式,让文物与历史背景有机结合。擅长青铜器修复,创新 “分铸法” 修复工艺,复原多件商周青铜器,著有《古铜器修复要略》,为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曲同丰(1898 年 —1970 年)
民俗摄影先驱、地方文化研究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摄影,回国后游走于华北、西北多地,拍摄记录民间节庆、传统手工艺等影像资料 2000 余幅,其中《陕北秧歌图谱》《晋南剪纸艺人》等作品,成为研究民国时期民俗变迁的重要视觉文献。1950 年代将全部影像捐赠国家,主编《中国民间艺术影像志》,开创了 “影像记录民俗” 的新路径。
曲德来(1915 年 —2003 年)
古籍版本学家、图书馆学家。长期任职于国家图书馆,专注于善本古籍的鉴定与整理,对敦煌遗书、宋元刻本有深入研究,参与编纂《国家图书馆善本书目》,提出 “版本鉴定三要素”(纸张、字体、避讳),成为古籍鉴定的重要标准。主持 “古籍数字化” 早期实践,推动《四库全书》残卷的电子录入,为古籍的现代传播作出贡献。
曲守业(1920 年 —1995 年)
考古学家、史前文化研究者。1950 年代参与黄河流域史前遗址调查,主持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发掘,首次发现 “三足陶甗” 与 “骨刻文” 共存现象,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关键证据。著有《泰山史前文化考》,系统梳理鲁中地区史前文明序列,主张 “考古与文献互证”,推动了区域考古学的发展。
曲秀芝(1932 年 — )
女性博物馆策展人、民俗文物收藏家。1956 年创办我国第一座民俗专题博物馆 —— 济南民俗博物馆,征集民间服饰、农具、节庆用品等文物 5000 余件,策划 “齐鲁民俗大观” 系列展览,首次以实物形式系统展现山东民俗的地域特色。提出 “活态传承” 理念,在馆内设立手工艺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让静态文物与动态技艺相得益彰。
曲振明(1935 年 —2018 年)
古建筑保护专家、园林史学者。长期从事北方古建筑调查与修复,主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部分建筑修缮工程,提出 “最小干预 + 可逆性修复” 原则,保留古建筑的历史包浆。著有《北方园林史论》,梳理从辽金到明清的北方园林发展脉络,首次考证出 “皇家园林与民间园林的互动关系”,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曲彦斌(1940 年 — )
当代民俗文化专家、民间文艺学家。深耕民俗学研究 60 余年,主编《中国民俗大辞典》《民俗学概论》等权威著作,系统构建了中国民俗研究的理论体系。专注于民间谚语、歇后语、行业习俗的收集整理,著有《中国民间隐语行话大辞典》,填补了行业民俗研究的空白。主张 “民俗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推动建立 “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民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实践路径。
曲继林(1942 年 — )
文物考古学家、陶瓷研究专家。1978 年参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对原始陶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系统研究,提出 “河姆渡陶器与东南亚陶器的技术交流” 假说。长期致力于古陶瓷鉴定,主编《中国陶瓷史纲要》,创立 “胎质、釉色、纹饰” 三位一体的鉴定方法,培养了大批文物鉴定人才,曾参与多个重要考古遗址的陶瓷器整理工作。
曲英杰(1945 年 — )
资深考古学家、历史地理学者。专注于夏商周考古与古代都城研究,主持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部分发掘工作,提出 “偃师商城为商汤都城” 的学术观点,为探讨早期都城制度提供了新视角。著有《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三代文明研究》等,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系统梳理了先秦时期的文明发展脉络,其研究成果对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从曲守成整理金石文献到曲英杰探寻都城遗址,从曲彦斌记录民俗百态到曲秀芝活化民俗文物,曲氏文博精英始终以 “守护文明根脉” 为初心。他们的研究横跨文献、实物、民俗三大领域,既注重严谨的学术考证,又强调文化的活态传承,形成了 “考古证史、民俗见人、文献传脉” 的独特治学传统。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曲氏一族所展现的 “敬畏历史、珍视传统” 的精神,为当代文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启示 —— 唯有深耕细作、薪火相传,才能让中华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