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军事史上,裴氏一族如璀璨将星,闪耀着忠勇智略的光辉。从唐代裴度力挽狂澜实现王朝中兴,到近代裴昌会在抗日战场浴血奋战,两千余年间,裴氏将领以铁血丹心戍守家国,在战略谋划、战场指挥、军队建设等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或平定叛乱安邦定国,或戍守边疆抵御外侮,或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共同铸就了一部贯穿古今的军事传奇。

裴氏军事界名将集萃(裴度唐代中兴名将到裴昌会抗日战场的英勇战绩)
裴潜(?—244 年)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早年避乱荆州,后归曹操,历任颍川太守、代郡太守等职。在代郡时,以智谋瓦解乌桓部落联盟,不费兵卒平定边疆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安抚能力。曹丕称帝后,任尚书令,参与军事决策,主张 “以威德服四夷”,其 “刚柔并济” 的治军理念影响曹魏边防政策,为北方边境稳定奠定基础。
裴叔业(438 年 —500 年)
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出身将门,历任徐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长期镇守淮南边境。在与北魏的多次交锋中,以 “声东击西” 战术屡败敌军,尤其在涡阳之战中,率精兵夜袭北魏军营,大破敌军十万,巩固了南齐的北部防线。后因朝局动荡归降北魏,仍被委以重任,其军事才能为南北双方所认可。
裴仁基(?—619 年)
隋末唐初名将。原为隋朝将领,骁勇善战,曾率军平定江南叛乱,因功封光禄大夫。隋末大乱时,镇守虎牢关,与瓦岗军对峙,后归降李密,仍为主力将领。他精通阵法,改良 “八阵图” 用于实战,在洛水之战中击退王世充大军。后因李密兵败被俘,拒降王世充而遇害,其忠勇气节为唐高祖李渊所赞。
裴行俭(619 年 —682 年)
唐代名将、军事家,裴仁基之子。早年以科举入仕,后投身军旅,精通兵法与西域事务。在西域任职期间,率军平定西突厥叛乱,采用 “分化瓦解” 策略,兵不血刃收服十姓部落,稳固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首创 “长行坊”(军用驿站体系),提高军队机动性,著有《裴行俭兵法》,其 “以谋代战” 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世兵家推崇。
裴度(765 年 —839 年)
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历经宪宗至文宗六朝,以宰相身份主持军事,是平定 “安史之乱” 后藩镇割据的核心人物。公元 817 年,力排众议支持李愬雪夜袭蔡州,一举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终结了持续数十年的藩镇之乱,史称 “元和中兴”。他主张 “强干弱枝”,整顿禁军,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其军事战略为唐朝续命百年,被封为晋国公。
裴怀古(?—712 年)
唐代边将,以安抚边疆著称。武则天时期,任桂州都督,面对岭南俚族叛乱,他单骑入部落谈判,以诚信化解矛盾,避免大规模战事,被当地百姓称为 “裴父”。后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妥善处理西域各族纠纷,维护丝绸之路畅通。其 “攻心为上” 的边疆治理策略,成为唐代民族政策的典范。
裴迪(1042 年 —1101 年)
北宋将领,出身将门,累官至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在与西夏的战争中,任鄜延路经略使,创建 “叠阵” 战术,以步兵方阵结合骑兵机动,多次击败西夏铁骑,收复横山要地。主持修建永乐城等防御工事,构建起西北防线体系,其 “筑城守边” 的策略被纳入《武经总要》,为北宋边防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裴应章(1536 年 —1609 年)
明代军事家、政治家。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主持北方边防事务,针对蒙古部落侵扰,提出 “以守为攻,抚赏结合” 的策略,修缮长城关隘,增设火器营,提高防御能力。在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中,负责后勤补给与兵员调度,保障前线军需,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其 “文武相济” 的治军理念,体现了明代军事与政治结合的特点。
裴宗澄(1915 年 —2003 年)
现代军事指挥员,1938 年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参谋,参与鲁南反 “扫荡” 战役,运用游击战战术袭扰日军补给线,多次粉碎日军合围。解放战争中,参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负责攻坚战术制定,首创 “坑道爆破” 战法。建国后致力于国防教育,编写《现代战役学》教材,为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裴昌会(1896 年 —1990 年)
抗日名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 38 军军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娘子关战役,死守阵地阻击日军西进,激战十余日重创敌军。1941 年中条山会战中,担任右翼兵团指挥官,以 “梯次抵抗” 战术迟滞日军进攻,掩护友军撤退。他重视军民合作,在战区组织民众运输队、担架队,形成抗日合力,其英勇战绩被载入《抗日战史》。
从裴行俭的西域谋略到裴昌会的抗日烽火,裴氏将领的军事实践始终贯穿着 “忠君爱国、智勇兼备” 的精神内核。裴度的中兴之志、裴怀古的边疆怀柔、裴宗澄的现代军事探索,展现了不同时代裴氏军人对使命的坚守。他们的故事印证了军事不仅是武力对抗,更是智慧、勇气与家国情怀的结合。在民族复兴的今天,裴氏一族的尚武精神与爱国传统,依然是激励后人捍卫家国、勇于担当的宝贵财富,提醒我们和平年代更需铭记:强军方能安邦,忠勇永铸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