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长河中,史氏家族犹如一位执着的守护者,以笔为刃、以眼为尺,在文献编纂、文物考据、考古发掘、鉴定保护等领域深耕不辍。从西汉史游以《急就篇》启蒙千年蒙学,到当代史树青以火眼金睛辨鉴国宝,史氏一脉跨越两千年,用智慧与汗水搭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桥梁。本文遴选十位史姓名家,追溯他们在文博领域的卓越贡献,感受史氏家族对文明根脉的永恒守望。

史氏文博界精英纵览(史游《急就篇》作者到史树青文物鉴定的火眼金睛)
一、史游(生卒年不详,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文献的开创者
史游,西汉元帝时黄门令,著名文献学家。他有感于当时字书散落,儿童识字缺乏系统教材,遂编纂《急就篇》。全书以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串联常用汉字,分 “姓氏名字”“器物百物”“官职礼仪” 三部分,收录 2016 字,既便于记诵,又涵盖社会百科,成为汉代至唐代的官方蒙学教材。《急就篇》开创了 “急用先学、随用随记” 的识字体系,其体例影响后世《千字文》《百家姓》的编纂,是中国古代文献学与教育学结合的典范。
二、史晨(生卒年不详,东汉灵帝时期):碑刻文献的守护者
史晨,东汉鲁相,文献保存与传播的功臣。灵帝年间,他主持修缮孔子庙,刻《史晨碑》(又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记载祭祀孔子的礼仪与经过,碑文隶书工整严谨,为汉隶成熟期代表作,兼具书法艺术与文献价值。史晨还整理孔子后裔口述史料,汇编成《孔氏家牒》,为研究汉代儒家文化传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对碑刻文献的重视,开创了以石刻保存历史的传统。
三、史惟则(生卒年不详,唐代开元年间):碑版考据的先行者
史惟则,字浩卿,唐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献考据家。官至殿中侍御史,精研金石文字,擅长通过碑刻考证历史事件与典章制度。他为颜真卿《颜氏家庙碑》作注,纠正《旧唐书》中颜氏世系讹误;考证《开成石经》刻工姓名,揭示唐代官方刻经的流程细节。史惟则的考据方法 “以碑证史、以史释碑”,为宋代金石学的兴起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其著作《金石考异》被收录于《四库全书》。
四、史绳祖(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典籍辨伪的奠基人
史绳祖,字庆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文献学家、考据学家。淳熙年间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他有感于宋代典籍传抄讹误频发,著《学斋占毕》,对《周易》《尚书》等经典中的文字错漏、典章制度矛盾进行逐条辨析,提出 “校勘必求善本,辨伪必重实证” 的原则。书中考证 “四书” 名称起源、辨析《古文尚书》真伪,其严谨的考据风格影响了清代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文献辨伪学的重要里程碑。
五、史震林(1692-1778):笔记文献的集大成者
史震林,字岵冈,号瓠冈,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学家、文献学家。乾隆元年举人,一生未仕,致力于民间文献搜集与整理。他编纂的《西青散记》以笔记体记载江南士人生活、民间风俗及艺文掌故,收录诗赋、书札、游记 300 余篇,其中保存的《女红余志》等失传文献片段,成为研究明清社会文化的 “活化石”。史震林还提出 “野史亦史,民间文献贵于实录” 的理念,推动了地方文献学的发展。
六、史梦兰(1813-1898):文献辑佚的一代宗师
史梦兰,字香崖,直隶乐亭(今河北乐亭)人,清代著名学者、文献学家。道光二十年举人,隐居乡里数十年,致力于古籍辑佚与地方文献整理。他耗时三十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补》,补录《集成》未收的明清文献 2000 余种;主持编修《永平府志》《乐亭县志》,创立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方志编纂体例。史梦兰还创办 “止园书院”,收藏古籍 10 万余卷,其文献整理成果被梁启超称为 “畿东文献之大宗”。
七、史岩(1904-1994):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拓荒者
史岩,原名史悠宗,浙江杭州人,美术史家、考古学家。毕业于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院),历任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他开创了 “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互证” 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拍摄壁画照片 5000 余张,撰写《敦煌石室画像题识》,首次系统整理敦煌壁画中的榜题文字,为佛教美术研究提供关键资料。史岩还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卷》,构建了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框架。
八、史树青(1922-2007):文物鉴定的 “国宝级神探”
史树青,河北乐亭人,文物鉴定家、历史学家。1945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精通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鉴定,曾识破伪造的 “金缕玉衣”“汉代青铜马”,抢救性鉴定出《平复帖》《出师颂》等国宝级文物。史树青还参与定陵发掘、马王堆汉墓文物整理,提出 “鉴定文物需通历史、懂工艺、明审美” 的三重标准,其著作《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成为文物鉴定的 “教科书”。
九、史念海(1912-2001):历史地理与文物保护的奠基人
史念海,字筱苏,山西平陆人,历史地理学家、文物保护专家。毕业于辅仁大学,历任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他将历史地理研究与文物分布结合,考证汉唐长安城遗址、丝绸之路关隘位置,提出 “文物保护需兼顾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 的理念。史念海主持编制《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首次将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纳入城市文物保护,其著作《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为黄土高原文物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史金波(1940- ):民族文献研究的国际开拓者
史金波,河北涿州人,西夏学专家、文献学家。196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夏学研究中心主任。他深入研究西夏文献,破译西夏文《番汉合时掌中珠》,整理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收录西夏文佛经、契约、碑刻等文献 8000 余件,其中首次发现的西夏文《孙子兵法》填补了军事文献空白。史金波还推动西夏文献数字化工程,使千年西夏文明通过数字技术重获新生,成为国际公认的西夏学权威。
结语
从史游的蒙学经典到史金波的西夏文献研究,十位史姓名家在文博领域的探索横跨两千年,形成了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的家族传统:或编纂典籍、启蒙后世,或考证文物、还原历史,或保护遗产、传承文明。他们手中的典籍、笔下的考据、眼中的鉴定,不仅是对历史碎片的拼凑,更是对文明基因的解码。
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今天,史氏精英的实践启示我们:文博工作者既是历史的 “翻译官”,也是文明的 “守夜人”。正如史树青先生所言:“每一件文物都是会说话的历史,我们的责任是让它们的声音传得更远。” 这份对文明的敬畏与担当,必将激励后人在文博征途上继续深耕,让史氏家族的文化守护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