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而崔氏家族如同深耕在农业领域的垦荒者,世代播撒智慧的种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厚重的印记。从东汉崔寔撰写农业百科全书《四民月令》,到当代崔俊茹在农业科技研发中开拓创新,崔氏一脉始终以务实笃行的精神,在农业理论、技术、实践等多个领域深耕不辍。本文将梳理十位崔姓名家,追溯他们在农业长河中的卓越贡献,感受崔氏家族与农业发展的不解之缘。

崔氏农业界英才实录(崔寔《四民月令》到崔俊茹农业科技研发的耕耘成果)
一、崔寔(约 103-170):东汉农学名著《四民月令》的作者
崔寔,字子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后期著名农学家、政论家。他所著的《四民月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书之一,以月令形式记载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活动的详细流程,涵盖耕地、播种、收割、养蚕、纺织、酿造等多个领域,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该书不仅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更开创了中国传统农书按月记录农事活动的体例,对后世农书如《齐民要术》影响深远。崔寔还结合时政撰写《政论》,提出 “足食足用” 的治国理念,将农业视为民生根本。
二、崔元亮(生卒年不详,唐代中期):唐代农艺与药物学的探索者
崔元亮,唐代磁州(今河北磁县)人,曾任歙州刺史。他虽以仕途为主,却对农业与药物学抱有浓厚兴趣,所著《海药本草》收录了大量来自海外的药物及种植知识,填补了唐代外来药物研究的空白。书中记载了丁香、沉香、没药等药物的产地、性味、功效及栽培方法,为中外农业交流与药物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崔元亮的研究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也为农业与医学的交叉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崔敦礼(1078-1145):宋代农政思想的践行者
崔敦礼,字安节,河南洛阳人,宋代官员、学者。他曾任海州知州等职,在地方治理中重视农业生产,推行轻徭薄赋政策,鼓励百姓垦荒屯田。崔敦礼著有《刍言》一书,提出 “农为天下本” 的思想,强调***应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农业发展,注重水利建设与土地改良。他的农政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地方治理,也为后世统治者重视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崔述(1740-1816):清代农业考据与实践的学者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河北大名)人,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思想家。他虽以治史闻名,却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入观察,在《东壁遗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考据文章,对古代农书中的作物品种、耕作方法、农具演变等进行了详细考证。崔述还注重实地调研,曾在故乡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倡导因地制宜的农业理念,将学术研究与农业实践相结合。
五、崔敬仲(1875-1956):近代农业教育的开拓者
崔敬仲,字子明,山东潍坊人,近代农业教育家、农学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致力于农业教育事业,曾任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今山东农业大学前身)。崔敬仲主张 “教育兴农”,在学校开设农学、园艺、畜牧等专业,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理论,培养了一批近代农业技术人才。他还主持编写了《山东农业概况》等教材,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六、崔步瀛(1891-1979):中国近代作物育种的先驱
崔步瀛,字海泉,河北通县(今属北京)人,著名作物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他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后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崔步瀛长期从事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育种研究,选育出多个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如 “武功白麦”,在陕西等地广泛种植,显著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他还曾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为西北地区农业教育与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崔德芳(1903-1986):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
崔德芳,字润生,河南南阳人,农业昆虫学家、教育家。他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后赴法国留学,专攻昆虫分类与害虫防治。回国后,崔德芳致力于农业昆虫学研究,对稻螟、棉蚜等农作物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 “农业防治为主,结合生物与化学防治” 的综合防治理念。他曾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培养了大批昆虫学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
八、崔竹松(1918-2000):北方水稻种植的革新者
崔竹松,山东乳山人,著名水稻栽培专家。他出身农民家庭,长期致力于北方水稻种植技术研究,针对山东半岛沿海滩涂盐碱地特点,探索出 “以水调盐”“增施有机肥” 等改良方法,成功培育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 “竹香稻”。崔竹松还编写了《水稻丰产技术》等著作,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使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 “米粮仓”,被誉为 “北方稻作之父”。
九、崔致学(1925-2012):农业机械化的践行者
崔致学,辽宁沈阳人,农业机械工程专家。他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期从事农业机械设计与研发工作,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崔致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带领团队深入农村调研农民需求,使研发的机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的成果推动了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崔俊茹(1958- ):当代农业科技研发的领军者
崔俊茹,河北唐山人,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她长期致力于农作物基因工程研究,在抗虫棉、抗病小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克隆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逆基因,并培育出多种高产、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崔俊茹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到当代崔俊茹的农业基因工程研究,十位崔姓名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耕耘,为中国农业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创新之路。他们或著书立说、总结经验,或投身实践、改良技术,或深耕科研、开拓前沿,始终将 “务农重本” 的理念融入血脉。崔氏家族在农业领域的传承与突破,不仅是家族精神的彰显,更是中华民族重视农业、热爱土地的生动写照。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崔氏英才们的事迹依然闪耀着光芒。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对民生的担当,激励着后人继续深耕农业这片沃土。正如崔寔在千年前所言 “国以民为基,民以谷为命”,这份对农业的初心与使命,必将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孕育出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