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名人>正文

黎氏建筑界翘楚大观(黎元洪首倡公园到黎志涛建筑设计的匠心之作)

时间:2025-07-04作者:星晨阅读:31分类:百家名人

在中华文明的建筑谱系中,黎氏家族如同榫卯相接的梁柱,在不同时代撑起建筑艺术的天空。从清末黎元洪首倡城市公园开启公共空间建设,到当代黎志涛以 “场所精神” 重塑建筑人文价值,黎氏一脉跨越百年,在建筑理论、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本文遴选十位黎姓建筑英才,追溯他们的匠心之路,感受黎氏家族对建筑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黎氏建筑界翘楚大观(黎元洪首倡公园到黎志涛建筑设计的匠心之作)

黎氏建筑界翘楚大观(黎元洪首倡公园到黎志涛建筑设计的匠心之作)

一、黎錞(生卒年不详,北宋时期):古代水利建筑的实践者

黎錞,字希声,四川渠县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 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他虽以仕途为主,却深谙水利与民生的关联,任广西提刑使期间,主持修建灵渠支渠,改良灌溉系统,将中原先进的筑坝技术与岭南地理结合,设计 “木笼石堰” 结构,有效解决农田水利问题。黎錞还在渠县家乡倡导修建石桥,其主持的 “接龙桥” 采用石拱券技术,历经千年仍存,是川东地区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

二、黎元洪(1864-1928):近代公共建筑的启蒙者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民国大总统。他在武昌起义后主政湖北期间,首倡拆除武昌城垣残基,将废弃的城墙遗址改造为 “武昌公园”(今首义公园),开创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先河。公园内设置亭台、步道、纪念碑,兼具休闲与纪念功能,成为近代中国从 “私家园林” 转向 “公共园林” 的标志性实践。黎元洪还推动汉口租界外的市政建设,规划新式街道与排水系统,为武汉近代城市格局奠定基础。

三、黎伦杰(1889-1957):岭南骑楼建筑的改良者

黎伦杰,广东新会人,近代建筑师。早年赴香港学习西式建筑,后在广州、江门等地执业,将南洋骑楼建筑与岭南气候特点结合,提出 “遮阳避雨、商住两用” 的骑楼设计理念。他主持设计的江门长堤骑楼街,采用连续拱廊、满洲窗、山花装饰,既保留中式木雕工艺,又融入西式券柱结构,成为岭南骑楼建筑的经典范例。黎伦杰还编写《岭南建筑营造法》,系统总结骑楼的选址、结构与装饰技艺,推动了地方建筑风格的规范化。

四、黎炳华(1895-1978):中国建筑教育的先驱者

黎炳华,字耀辰,江苏南京人,建筑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硕士学位,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建筑教育的学者之一。1927 年回国后,参与创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担任首任系主任。黎炳华主张 “中西合璧” 的建筑教育理念,在课程中融合《营造法式》研究与现代建筑理论,培养了刘敦桢、童寯等一批建筑大师。他还主持编纂中国首部《建筑工程手册》,奠定了现代建筑教育的基础框架。

五、黎抡杰(1900-1969):近代工业建筑的开拓者

黎抡杰,广东中山人,工业建筑师。早年在上海杨树浦工业区从事厂房设计,针对纺织、机械等工业需求,提出 “功能优先、采光通风” 的设计原则。他设计的上海荣氏申新纱厂厂房,采用大跨度钢桁架结构,结合锯齿形天窗解决采光问题,同时设置独立的除尘与消防系统,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标杆。黎抡杰还参与南京金陵兵工厂扩建工程,将军事防御需求与生产流程结合,其工业建筑设计思想影响了整个民国时期的厂房建设。

六、黎天锦(1912-1994):西南地区建筑遗产的守护者

黎天锦,贵州遵义人,建筑史学家。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长期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研究,徒步考察苗寨、侗寨、吊脚楼等民居,绘制数千幅建筑实测图。他在《贵州民居建筑艺术》中首次系统梳理苗族干栏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与文化内涵,提出 “建筑即活态文化” 的保护理念。黎天锦还主持修复遵义会议会址,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改良防潮排水系统,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建筑保护的先河。

七、黎志涛(1937- ):当代建筑设计的 “场所精神” 倡导者

黎志涛,江苏南京人,建筑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61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从杨廷宝先生,深耕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六十载。他提出 “建筑应回应场所的历史、人文与自然” 的设计理念,代表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以 “断裂的墙垣”“下沉的庭院” 隐喻历史创伤,将建筑空间转化为情感载体。黎志涛还主持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方案(合作),在贝聿铭大师方案基础上深化地域材料运用,推动传统建筑语汇的现代转译。

八、黎焕章(1940- ):现代高层建筑的结构大师

黎焕章,广东广州人,结构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长期从事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主持深圳地王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的结构方案。他创新采用 “巨型框架 - 核心筒” 结构体系,解决了强台风区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难题,其中地王大厦的 69 层钢结构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成为国际超高层结构领域的典范。黎焕章还参与制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推动中国高层建筑技术的自主创新。

九、黎锦扬(1945- ):海外华人建筑文化的传播者

黎锦扬,生于香港,美籍华裔建筑师,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他致力于东西方建筑文化融合,设计的纽约中国城文化中心,以 “折叠式青砖幕墙” 呼应传统院落空间,同时融入现代节能技术。黎锦扬还担任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开设 “中国建筑传统与现代性” 课程,培养了大批跨文化背景的建筑人才。其著作《建筑的文化基因》被译为多国语言,成为国际学界研究中国建筑的重要文献。

十、黎冰颖(1975- ):生态建筑的先锋实践者

黎冰颖,湖南长沙人,青年建筑师,“零壹城市” 创始人。毕业于英国 AA 建筑联盟学院,主张 “建筑与自然共生”,代表作浙江安吉 “竹里” 民宿,采用参数化设计模拟竹林生长形态,建筑主体由 120 根弯曲钢柱支撑,形成 “无墙化” 的通透空间,年能耗较传统建筑降低 60%。她还设计了上海 “城市菜田” 社区农场,将屋顶农业与社区活动结合,推动都市农业建筑的创新实践。黎冰颖的作品多次入选威尼斯双年展,是中国生态建筑领域的国际新锐代表。

结语

从北宋黎錞的水利实践到当代黎冰颖的生态探索,十位黎姓建筑人在历史长河中各展所长:或开创公共空间,或守护建筑遗产,或深耕技术创新,或传播文化基因。他们的实践不仅塑造了具体的建筑形态,更构筑了黎氏家族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 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承载时代需求、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的生命体。

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黎氏建筑翘楚的匠心之路依然给予我们启示:当建筑回归对人的关怀、对土地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才能真正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正如黎志涛所言:“好的建筑,是让人们在驻足时,能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这份对建筑的敬畏与热爱,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在钢筋水泥间浇筑文明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