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教育长河中,孔氏一族如不灭的灯塔,始终照耀着教化育人的征程。从春秋孔子开创私学、奠定儒家教育根基,到当代孔祥瑛深耕高等教育、践行育人初心,两千余年间,孔氏先贤与后辈以传承文明为己任,在经学传授、书院教化、现代教育革新等领域留下了深刻足迹。他们或构建教育体系,或革新教学方法,或坚守育人使命,共同书写了一部贯穿古今的教育传奇。

孔氏教育界名家录(孔子万世师表到孔祥瑛高等教育的育人实践)
孔子(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
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打破 “学在官府” 的垄断,首创私学,主张 “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得以受教。提出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等教育理念,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形成庞大的教育群体。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奠定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收录于《论语》,成为后世教育的根本遵循,被尊为 “万世师表”。
孔伋(公元前 483 年 — 公元前 402 年)
字子思,孔子之孙,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 “仁学” 思想,在教育中强调 “中庸之道”,主张通过道德修养达成人格完善。创办私学传授儒学,培养出孟子等弟子,形成 “思孟学派”。所著《中庸》成为儒家经典 “四书” 之一,书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治学方法,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准则,推动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系统化。
孔安国(约公元前 156 年 — 公元前 74 年)
西汉经学家、教育家,孔子第十一世孙。他精通古文经学,在汉武帝时期整理因战乱散佚的儒家典籍,重新诠释《古文尚书》《论语》等经典,为经学传承作出关键贡献。在长安讲学授徒,传授古文经义,弟子遍布朝野,形成古文经学教育流派。其 “考镜源流、阐明大义” 的治学态度,影响了汉代太学的教学方向,成为经学教育的重要奠基人。
孔颖达(574 年 —648 年)
唐代经学家、教育家,孔子第三十二世孙。他奉唐太宗之命主持编纂《五经正义》,统一儒家经典注释,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终结了经学门派之争。在国子监讲学数十年,主张 “经世致用” 的教育目标,将经学与治国安邦相结合。其教育实践推动了唐代官学体系的完善,使儒家教育从民间私学上升为国家教育核心,为科举制度的成熟提供了思想基础。
孔维(928 年 —991 年)
北宋教育家、经学家,孔子第四十五世孙。他在宋太祖时期任国子监《周易》博士,主持太学教学改革,规范经学讲授制度,首创 “讲经答疑” 的互动教学模式。奏请朝廷广建地方官学,推动 “书院教育” 的兴起,主张 “学贵力行”,将道德教育与知识传授并重。培养出大批科举人才,其 “崇儒重教” 的理念被纳入宋代教育国策,影响后世数百年。
孔尚任(1648 年 —1718 年)
清代戏曲家、教育家,孔子第六十四世孙。他虽以《桃花扇》闻名,却深耕地方教育数十年,主持曲阜石门书院期间,改革教学内容,增设天文、算学等实用学科,打破传统经学垄断。提出 “文以载道,教以化人” 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文学艺术传播儒家伦理。编著《孔氏家塾教学法》,系统总结家庭教育经验,强调 “启蒙重习惯,进阶重思辨”,对清代民间教育影响深远。
孔广森(1752 年 —1786 年)
清代经学家、教育家,孔子第七十代孙。他年少中进士却辞官讲学,在山东创办 “仪郑堂”,传授汉学考据之法,主张 “通经必先通训诂”。教学中融合数学知识解读儒家经典,著《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将传统经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其 “兼容并包” 的教育理念吸引众多学子,推动了清代乾嘉学派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孔祥瑛(1914 年 —2001 年)
现代高等教育实践者,孔子第七十五世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妻。193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参与西南联大时期的教学管理,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人文教育。建国后致力于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主张 “通才教育”,推动文、理、工学科交叉融合。创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倡导 “全面发展 + 个性培养” 的办学模式,培养出大批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人才,践行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育人初心。
孔德成(1920 年 —2008 年)
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现代儒学教育家。1949 年赴台后,创办 “孔孟学会”,主持台湾大学中文系儒学讲座,系统讲授《论语》《孝经》等经典,主张 “儒学现代化”,将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结合。推动成立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在全球推广华文教育,致力于儒学的国际传播。其 “守正创新” 的教育实践,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孔庆东(1964 年 — )
当代教育家、学者,孔子第七十三代后裔。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主张 “经典生活化”,在课堂中融入通俗解读与现实关怀。开设 “金庸研究”“鲁迅研究” 等课程,以生动幽默的风格普及文学教育,吸引大批青年学子。著有《47 楼 207》《孔庆东讲鲁迅》等,推动传统文学教育与大众传播结合,践行了 “让经典走进生活” 的教育理念。
从孔子的 “有教无类” 到孔祥瑛的 “通才教育”,孔氏教育名家的探索始终围绕着 “育人” 这一核心命题。孔颖达的经学统一、孔维的书院革新、孔德成的儒学现代化,展现了不同时代孔氏族人对教育使命的坚守与创新。他们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教育的本质是文明的接力,既要扎根传统土壤,又要回应时代需求。在当代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孔氏一族所传承的 “立德树人” 精神,依然是照亮教育之路的不灭灯火,激励着每一位教育者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