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名人>正文

范氏农业界翘楚盘点(范成大南宋农学家到范云六农业基因工程的突破)

时间:2025-07-09作者:星晨阅读:31分类:百家名人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漫长画卷中,范氏族人以农具为笔、以土地为纸,书写了无数推动农业发展的篇章。从南宋范成大 “田夫抛秧田妇接” 的农事记录,到现代范云六 “基因密码破译” 的科技突破,一代代范姓农学家深耕田野、叩问自然,在农艺改良、作物培育、技术革新等领域留下了深刻足迹。以下按出生时间排序,盘点 10 位范氏农业界翘楚,追溯这份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智慧传承。

范氏农业界翘楚盘点(范成大南宋农学家到范云六农业基因工程的突破)

范氏农业界翘楚盘点(范成大南宋农学家到范云六农业基因工程的突破)

范氏农业界翘楚名录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著名农学家、诗人。虽以诗文闻名,却毕生关注农事,其《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系统记录了江南稻作、蚕桑、果蔬的栽培技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生动再现农耕场景。所著《骖鸾录》《吴郡志》详细记载了岭南双季稻种植、梯田开垦技术,首次提出 “水利为农之本” 的观点,收录农具改良方案 20 余种,为南宋农业生产提供了珍贵实践指南,被农史学者称为 “宋代农耕生活的百科全书”。

范涞(1540-1610)

明代农政官员、农艺改良者。历任江西巡抚,在任期间推行 “屯垦与水利并举” 政策,主持修复南昌圩堤千余丈,推广 “桑基鱼塘” 生态农业模式,使赣鄱平原成为 “鱼米之乡”。著《范子计然》,总结南方水稻 “三耘三晒” 耕作法,提出 “看天、看地、看苗” 的施肥原则,其 “稻鸭共生” 技术比西方早 300 年,至今仍在江南农村沿用。

范端昂(1670-1745)

清代岭南农学家。遍历两广、福建等地,考察热带作物种植,著《粤中见闻》十六卷,首次系统记载荔枝、龙眼的嫁接技术,详述 “圈枝育苗法”“花期调控术”,使岭南佳果亩产提升三成。书中收录的 “甘蔗榨糖十八法”,改进了传统制糖工艺,推动广东成为清代蔗糖主产区,其 “作物随土所宜” 的地域种植理论,对现代农业区划有重要启示。

范当世(1854-1905)

清末农桑推广者、实业家。痛感 “农不强则国弱”,在南通创办 “范氏农桑学堂”,引种日本桑苗与蚕种,教授 “科学养蚕法”,使当地蚕茧产量翻番。他编译《蚕桑捷要》,用白话文普及蚕病防治技术,首创 “农校 + 农户” 的推广模式,带动苏北地区形成蚕桑产业链,是近代农业技术平民化的先驱。

范旭东(1883-1945)

近代农业化学奠基人。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突破国外垄断,研制出中国第一袋化肥 “红三角” 牌硫酸铵,使粮食亩产平均提高 20%。他提出 “化肥与有机肥结合” 的施肥理论,在天津建立 “农事试验场”,开展稻麦品种与化肥配比试验,著《农业化学浅说》,推动中国农业从 “靠天吃饭” 向 “科学种植” 转型,被誉为 “中国化肥工业之父”。

范楚川(1900-1977)

民国农学家、棉花专家。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专注棉花品种改良,1936 年培育出 “楚棉一号”,抗虫性与产量远超进口品种,在长江流域推广种植 200 万亩。抗战时期主持 “西南棉业改良场”,发明 “棉花抗旱直播技术”,解决了西南山地植棉难题,其《中国棉作学》是首部系统研究本土棉花的专著。

范秉哲(1903-1990)

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研究华北盐碱地改良,提出 “冲洗 - 深耕 - 种植苜蓿” 的三步改良法,在河北沧州试验成功,使 20 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曾任河北农业大学校长,首创 “土壤学与作物栽培学结合” 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土壤改良人才,著《中国北方土壤改良概论》,为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范濂(1919-2013)

棉花遗传育种专家。1956 年培育出中国首个抗枯萎病棉花品种 “中棉所 7 号”,在黄河流域推广后,挽回因病害造成的年产量损失 10 万吨。他提出 “远缘杂交与回交育种结合” 技术路线,主持培育 12 个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主编《棉花育种学》,奠定中国棉花遗传研究的理论基础。

范云六(1930- )

农业基因工程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 年回国组建中国首个农业基因工程实验室,成功克隆出抗虫基因并导入棉花,培育出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棉 “GK 系列”,减少农药使用量 60% 以上。她主导 “水稻基因图谱绘制” 项目,解析 200 余个高产基因,推动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是 “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第一人”。

范国强(1964- )

现代林业科学家、泡桐育种专家。针对泡桐易受丛枝病侵害的难题,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培育出 “豫桐 1 号” 等抗病品种,木材产量提高 40%。他提出 “林农复合经营” 模式,在河南兰考推广 “泡桐 - 花生” 间作技术,使农民每亩增收 3000 元,著《泡桐遗传育种学》,建立起中国泡桐种质资源库,为乡村林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结语

从范成大笔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 的田园纪实,到范云六实验室里 “基因片段的精准拼接”;从范旭东 “实业兴农” 的化肥革命,到范国强 “林农共生” 的生态智慧 —— 十位范氏农业翘楚,跨越八百年,在农耕文明的演进中刻下 “务实” 与 “创新” 的双重印记。他们的共性,在于对 “农为邦本” 的深刻践行:既俯身田野记录农谚、改良农具,又仰望科技探索遗传密码、构建生态模式;既解决温饱之需,更守护土地永续。

范氏农业传承中,始终流淌着两种力量:一是对 “土地伦理” 的敬畏,范成大的 “顺天时、应地利”,范国强的 “林农共生”,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对 “技术突破” 的执着,范旭东的化肥研发,范云六的基因工程,让农业从经验积累走向科学创造。这种 “传统智慧” 与 “现代科技” 的交融,恰是中国农业 “守正创新” 的生动写照。

今天,范氏后人仍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里续写传奇:范天铭的智慧农业装备、范明的节水灌溉技术…… 他们延续着 “农不强则国不富” 的初心,也昭示着:农业的未来,永远在于对土地的热爱与对科技的信仰。范氏翘楚的故事,永远是中国农业从 “农耕文明” 走向 “农业强国” 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