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建筑文明的演进历程中,侯氏族人以地理为基、以营造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历史保护等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从侯仁之 “以史释地” 为城市规划立根,到侯卫东 “以创续脉” 为现代建筑赋能,一代代侯姓建筑从业者贯通古今、融合理念与实践,构建起从理论探索到实体营造的完整脉络。以下按出生时间排序,收录 10 位侯氏建筑界精英,追溯这份横跨百年的建筑智慧传承。

侯氏建筑界精英图鉴(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家到侯卫东建筑规划的实践成果)
侯氏建筑界精英名录
侯仁之(1911-2013)
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先驱。首创 “历史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结合” 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北京城市起源与发展脉络,提出 “北京城市规划应尊重历史轴线” 的核心观点,为故宫、什刹海等历史街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主持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专项,首次将 “城市文脉延续” 纳入现代规划体系,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被誉为 “北京城的活地图”。
侯幼彬(1926-2013)
建筑历史学家、古建筑研究权威。专注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与理论研究,提出 “建筑符号学” 分析框架,对明清宫殿、园林的 “礼制象征” 与 “审美表达” 进行系统解码。著《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首次以 “类型学” 方法梳理民居、寺观的地域特征,其 “建筑形式与社会文化互动” 理论,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培养大批建筑史研究人才。
侯继尧(1927-2011)
西北地域建筑设计领军者。深耕黄土高原建筑研究,主张 “建筑应与地域环境共生”,设计的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 年)采用 “窑洞式拱券” 与现代混凝土结合,既体现地方特色又满足功能需求。主持西安钟楼、鼓楼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提出 “历史建筑周边高度控制” 原则,编著《中国窑洞民居》,系统总结生土建筑的生态智慧,是西北地域建筑学派的奠基人。
侯明(1932- )
工业建筑设计专家。参与新中国第一批工业基地建设,主持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配套生活区规划,首创 “厂居一体、功能分区” 的工业社区模式。在建筑技术上推动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应用,降低工业建筑施工成本 30%,著《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规范了大跨度厂房、重型车间的设计标准,为中国工业化时期的建筑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侯建群(1935- )
古建筑修复专家、园林设计师。师从梁思成、刘敦桢,参与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等国家级文物建筑的大修工程,首创 “最小干预” 修复原则,在保持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采用隐蔽加固技术。主持苏州拙政园、留园的园林修复,复原 “移步换景” 的空间序列,著《中国古典园林修复技艺》,系统整理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的传统工艺,是 “古建修复活化石”。
侯幼珠(1940- )
女性建筑师、住宅设计革新者。1978 年提出 “住宅人性化设计” 理念,突破计划经济时期 “火柴盒” 式住宅局限,在杭州 “翠苑小区” 设计中引入 “错层户型”“共享庭院”,提升居住舒适度。主编《城市住宅设计规范》,推动厨房、卫生间功能分区标准化,其 “亲情住宅” 设计(适老化与儿童友好结合)被纳入国家住宅建设标准,被誉为 “百姓住宅的设计师”。
侯兆泰(1945- )
建筑结构工程师、超限建筑技术专家。主持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塔(小蛮腰)的结构设计,首创 “巨型桁架 + 柔性拉索” 体系,解决超高层建筑抗风、抗震难题。提出 “结构形态与建筑美学统一” 理论,在深圳地王大厦设计中使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兼具力学性能与视觉冲击力,著《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实践》,推动中国超限建筑技术走向国际前沿。
侯军祥(1952- )
生态建筑实践者、绿色建筑标准制定者。1995 年在山东威海设计国内首个 “零能耗示范楼”,整合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雨水回收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主持编制《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建立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 的评估体系,其设计的苏州工业园区生态办公楼,成为可持续建筑的标杆项目。
侯卫东(1968- )
当代城市规划师、新城建设专家。主导郑州郑东新区、西安西咸新区的总体规划,提出 “海绵城市 + 智慧城市” 双轮驱动模式,在郑东新区设计中采用 “环形城市结构” 与 “生态廊道”,缓解交通拥堵与热岛效应。首创 “历史文脉植入新城” 手法,在西安沣东新城复建周秦汉唐文化遗址公园,实现 “古今交融” 的城市风貌,著《现代新城规划的中国路径》,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城建设经验。
侯晓蕾(1975- )
数字建筑设计先锋、参数化设计专家。将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结合,开发 “建筑性能优化算法”,在雄安新区某地标建筑设计中,通过大数据模拟实现采光、通风效率提升 40%。主持 “乡村振兴数字规划平台” 研发,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三维建模与业态规划工具,其 “参数化乡土建筑” 设计(如福建土楼更新项目),让传统民居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是建筑数字化转型的代表人物。
结语
从侯仁之在故纸堆中发掘城市的历史基因,到侯卫东在规划图上勾勒新城的未来轮廓;从侯继尧让黄土窑洞与现代建筑对话,到侯晓蕾用数字算法重构建筑形态 —— 十位侯氏建筑精英,以 “理解土地、尊重历史、拥抱创新” 为共同信条,在建筑界书写了独特的传承篇章。
他们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 “建筑本质” 的追问,侯仁之强调 “城市是有记忆的有机体”,侯军祥主张 “建筑应是绿色生命体”,都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指向人与空间的深层关系;二是对 “时代需求” 的回应,从侯明的工业建筑支撑国家工业化,到侯卫东的新城规划服务城镇化,再到侯晓蕾的数字设计拥抱智能时代,展现了建筑界 “因时而变” 的韧性。
这份从历史地理研究到数字建筑实践的跨越,不仅是侯氏家族的专业荣光,更折射出中国建筑从 “匠人营造” 到 “科学规划” 再到 “智慧建造” 的演进逻辑。如今,侯氏建筑师仍在探索:侯思远的乡村更新设计、侯天宇的低碳建筑研发…… 他们延续着 “让建筑服务于人、融入自然、承载文明” 的初心,证明建筑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对土地的敬畏、对人文的关怀与对未来的想象。侯氏精英的故事,恰是中国建筑界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