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百家名人>正文

薛氏科技界精英盘点(薛季宣南宋科技思想家到薛其坤量子物理研究的突破)

时间:2025-07-10作者:星晨阅读:31分类:百家名人

在华夏文明的科技星空中,薛姓一族如闪烁的星辰,始终散发着探索未知、革新创造的光芒。从南宋薛季宣以实学思想叩开科技思辨之门,到当代薛其坤在量子物理领域实现世界级突破,薛氏先贤与俊杰在千余年的时光里,以智慧为炬、以实践为径,在数学、物理、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深刻足迹。他们或融合古今学术,或突破技术壁垒,或开拓学科新境,共同编织出中国科技从古典探索到现代创新的发展脉络。

薛氏科技界精英盘点(薛季宣南宋科技思想家到薛其坤量子物理研究的突破)

薛氏科技界精英盘点(薛季宣南宋科技思想家到薛其坤量子物理研究的突破)

薛季宣(1134 年 —1173 年)

南宋著名思想家、科技实学先驱。他打破空谈义理的学术风气,提出 “道不离器” 的思想,强调科技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浪语集》中记载了对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军事工程的研究,尤其注重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应用,其 “经世致用” 的科技观对后世徐光启等科学家产生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科技从经验积累向理论总结过渡提供了思想基础。

薛景石(约 1199 年 — )

元代著名机械学家、木工大师。他毕生致力于农具与机械的改良,所著《梓人遗制》是中国古代首部系统记载机械制造工艺的专著。书中详细绘制了 “华机子”(纺织机)、“立机子”(织布机)等 30 余种器械的结构图,标注了零部件尺寸与装配方法,其中对齿轮传动比例的计算已接近近代机械原理,这部著作成为明清手工业技术传承的重要教材。

薛凤祚(1600 年 —1680 年)

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中西科技融合的先驱者。他师从西方传教士学习天文历法,又深耕传统算学,编撰《历学会通》一书,首次将对数、三角学等西方数学知识系统引入中国,并与《授时历》的计算方法相互印证。在天文观测中改良浑仪,精确测算太阳视运动,其 “熔西学于中学” 的治学方法,为明清之际科技转型搭建了重要桥梁。

薛福成(1838 年 —1894 年)

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科技思想家。他在《筹洋刍议》中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深化主张,不仅强调引进西方军工技术,更倡导学习近代科学体系。推动江南制造总局扩建机械车间,支持徐寿翻译《化学鉴原》等著作,促成中国首批近代科技学堂的建立。其 “科技为立国之本” 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运动。

薛愚(1900 年 —1988 年)

中国现代药学奠基人之一、教育家。1925 年留学美国获药学博士,回国后创办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首次构建中国化的药学课程体系。编著《中国药学史料》《实用有机化学》等教材,开创中药化学研究的现代方法,分离出麻黄碱等重要药用成分。作为中国药学会创始人之一,他推动了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化学的结合,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

薛绶宸(1904 年 —1990 年)

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内燃机研究先驱。1931 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后赴德国深造,回国后主持中央机器厂发动机车间建设,成功仿制并改良柴油发动机,解决了抗战时期军用车辆的动力难题。建国后参与创建长春汽车制造厂,主导汽车发动机国产化研究,其 “精密制造与材料革新同步推进” 的理念,为中国机械工业奠定了技术规范。

薛社普(1917 年 — )

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中央大学,后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专注于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鸡胚绒毛膜尿囊膜实验模型,揭示了细胞间质对上皮组织分化的调控机制。主编《细胞生物学》教材,创建中国首个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点,其 “从形态观察到分子机制” 的研究路径,推动了中国细胞生物学向现代分子水平跨越。

薛鸣球(1930 年 — )

光学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光学设计与精密仪器研发,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解决了导弹轨迹测量的关键技术难题。在高速摄影镜头、遥感卫星光学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提出 “光学系统杂光抑制” 理论,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光学观测设备,为中国光学工程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薛禹群(1931 年 — )

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力于地下水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理论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区的地下水开发与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主编《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等著作,提出 “地下水系统非线性演化” 模型,其理论成果被应用于核电站选址、土壤污染修复等重大工程,推动了水文地质学向定量科学发展。

薛其坤(1963 年 — )

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表面物理与低维量子体系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2013 年领衔团队首次观测到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 “诺贝尔奖级的发现”。他提出 “拓扑绝缘体表面态调控” 新方法,推动了量子计算与低功耗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作为科研教育管理者,倡导 “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培养了一批青年量子物理学者。

从薛季宣的 “道器合一” 到薛其坤的 “量子突破”,薛氏科技精英的探索之路,始终贯穿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家国同频的担当意识。薛凤祚融合中西的视野、薛愚奠基学科的魄力、薛鸣球攻坚尖端的执着,共同诠释了中国科技工作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创新基因。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份跨越千年的探索精神,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指引 ——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突破,永远始于对未知的好奇,成于对真理的坚守,终于对人类福祉的贡献。薛氏一族的科技传奇,恰是中华文明 “格物致知” 传统在当代的生动延续,激励着更多人在科学的星海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