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工艺长河中,雷氏家族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窑炉,燃烧着世代相传的匠心之火。从清初雷发达以 “样式雷” 开创宫廷建筑范式,到当代雷锦芳用数字化技术复兴传统刺绣,雷氏一脉跨越四个世纪,在建筑营造、陶瓷烧制、雕刻技艺、织绣工艺等领域留下了震撼时空的匠作传奇。本文遴选十位雷姓工艺巨匠,追溯他们的技艺传承与创新之路,感受雷氏家族对传统工艺的守护与开拓。

雷氏工艺界巨匠风采(雷发达样式雷鼻祖到雷锦芳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一、雷发达(1619-1693):“样式雷” 建筑世家的开创者
雷发达,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清初宫廷建筑大师。明亡后迁居南京,康熙年间应募入京参与紫禁城修缮,因设计太和殿大木构架崭露头角,被钦点为 “样式房掌案”,奠定 “样式雷” 家族八代人主持皇家建筑的基业。他开创 “烫样” 设计法 —— 用秸秆、木料制作 1:100 建筑模型,直观呈现建筑布局与结构细节,紫禁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1/5 的世界遗产建筑群均烙有 “样式雷” 印记。雷发达著《工程营造录》,系统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模数制与风水堪舆理论,成为古代建筑营造的 “活字典”。
二、雷金玉(1659-1729):圆明园建筑的总设计师
雷金玉,字良生,雷发达之子,清代建筑巨匠。康熙中叶随父参与畅春园建设,因设计 “镂月开云” 殿获康熙帝赏识,被任命为圆明园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将江南园林的灵秀与北方宫苑的恢弘融合,规划 “九州清晏”“蓬岛瑶台” 等核心景区,首创 “水廊衔接、假山障景” 的造园手法,使圆明园成为 “万园之园”。雷金玉还完善了 “样式雷” 建筑图档体系,遗留 2 万余件烫样、图纸,详细记录建筑尺寸、材料配比,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 “DNA 库”。
三、雷家玺(1764-1825):宫廷庆典建筑的营造圣手
雷家玺,字国宝,雷氏第五代传人,清代嘉庆朝建筑宗师。历任内务府样式房掌案,主持嘉庆帝万寿庆典、乾隆帝裕陵、承德避暑山庄扩建等重大工程。他设计的紫禁城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以 “小中见大” 之法在 4000 平方米内营造六进院落,运用 “减柱造”“移柱造” 技术拓展空间,内檐装修镶嵌和田玉、螺钿,堪称宫廷建筑装饰的巅峰之作。雷家玺还将江南民居的 “穿斗式” 结构引入北方建筑,提升木构架抗震性能,其技艺被载入《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四、雷以诚(1806-1884):近代工艺教育的先行者
雷以诚,字鹤皋,湖北咸宁人,清代官员、工艺教育家。道光年间进士,历任江苏布政使、刑部侍郎,在扬州设立 “劝工局”,招收流民学习木工、织绣、漆器等技艺,开创 “以工代赈” 的职业教育模式。他编写《工艺启蒙图谱》,图文并茂解析 36 种传统工艺技法,主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入西方测绘工具改良传统匠作流程,培养出近代第一批掌握中西合璧技艺的工匠,其教育理念影响了清末实业学堂的创办。
五、雷桂元(1894-1966):景德镇陶瓷彩绘的革新者
雷桂元,江西余干人,陶瓷美术家。早年师从 “珠山八友” 王琦学习瓷绘,后在景德镇陶瓷专科学校任教,将传统粉彩技艺与现代绘画结合,开创 “新粉彩” 流派。他创作的《黛玉葬花》瓷板画,以工笔重彩技法表现人物衣褶的飘逸感,釉色层次达 12 级,突破传统粉彩 “三矾九染” 的局限。雷桂元还改良陶瓷颜料配方,研制出耐高温的 “宝石红”“翡翠绿”,使瓷绘色彩在 1300℃窑温中保持纯正,其作品在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被誉为 “瓷画革新第一人”。
六、雷圭元(1906-1986):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
雷圭元,字殷如,雷桂元之子,设计教育家、图案学家。毕业于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回国后任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教授,提出 “图案是一切艺术的基础”,编写《图案基础》《中国图案作法初探》等教材,系统整理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敦煌壁画中的传统纹样,开创 “民族化现代设计” 理论体系。他设计的建国十周年庆典专用餐具,以 “缠枝莲”“云雷纹” 为装饰元素,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美感,奠定了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化道路。
七、雷天岳(1918-1995):龙泉青瓷的复兴功臣
雷天岳,浙江龙泉人,青瓷工艺大师。出身制瓷世家,抗战期间在龙泉设立 “天岳瓷坊”,致力于宋代龙泉窑技艺复原。他踏遍浙南山区寻找紫金土、瓷石矿,经过 300 余次试烧,成功恢复 “粉青”“梅子青” 釉料配方 —— 通过控制铁元素含量与窑炉气氛,使釉面呈现 “雨过天晴云破处” 的温润质感。雷天岳还改良龙窑结构,将传统柴窑的烧成周期从 72 小时缩短至 48 小时,其作品《青瓷冰裂纹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为龙泉青瓷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奠定技术基础。
八、雷宜锌(1953- ):雕塑艺术的跨界先锋
雷宜锌,湖南长沙人,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擅长将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材料结合,代表作《***青年艺术雕塑》屹立于橘子洲头,高 32 米的头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 花岗岩板材拼接,面部肌理模仿湖湘丘陵地貌,开创 “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融合” 的雕塑风格。他还主持创作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雕像、美国马丁・路德・金纪念碑,将中国传统 “圆雕 + 线刻” 技法融入国际公共艺术,获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 称号。
九、雷永胜(1962- ):紫砂陶艺的创新派代表
雷永胜,江苏宜兴人,紫砂工艺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从紫砂泰斗顾景舟,打破 “光素器” 与 “花塑器” 的界限,创作《竹韵》系列紫砂壶,以竹节为流、竹叶为把,采用 “分层镶接” 技法使竹节纹理自然贯通,内壁刻绘《竹石图》,实现 “壶中有画,画中有壶” 的意境。他还引入 3D 扫描技术测量古壶形制,建立 “紫砂器型数据库”,推动传统手工制壶与现代科技结合,其作品《云肩如意壶》被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
十、雷锦芳(1958- ):刺绣工艺的数字化传承者
雷锦芳,女,陕西榆林人,刺绣艺术家,“雷氏绣庄” 第七代传人。自幼研习榆林剪纸与刺绣,将传统 “抢鳞叠羽” 针法与数字刺绣技术结合,开发 “智能刺绣 CAD 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传统刺绣的运针轨迹,转化为数控刺绣机的编程代码,使濒临失传的 “七星捧月”“五毒辟邪” 纹样实现工业化生产。她主持修复的唐代《千手观音刺绣幡》,运用光谱分析技术还原矿物颜料配方,针脚密度达每厘米 12 针,重现了敦煌刺绣的千年神韵,被誉为 “传统工艺的数字守护者”。
结语
从雷发达的烫样建筑到雷锦芳的数字刺绣,十位雷姓工艺巨匠在历史的窑火中淬炼出璀璨的技艺星河:或开创范式、定格王朝背影,或熔古铸今、突破工艺极限,或拥抱科技、赋予传统新生。他们手中的刻刀、画笔、陶泥,不仅塑造了具体的器物,更凝聚成雷氏家族 “器以载道,匠以传心” 的精神图腾。
在工业文明冲击下,雷氏工匠的实践启示我们: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对技艺本质的坚守与时代需求的回应。正如雷圭元先生所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创新的,才是永恒的。” 这份在传承中创新的匠人精神,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在守护文化根脉的道路上,续写雷氏工艺的百年传奇,让古老的匠心之火,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