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守护长河中,韦氏族人以文心为舟、以匠心为楫,在文物收藏、金石考证、博物馆建设、科技保护等领域留下了深刻足迹。从唐代韦庄 “搜罗典籍传文脉” 的收藏实践,到现代韦钰 “以科技护遗产” 的技术突破,一代代韦姓文博人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遗存,以创新之策延续文化生命,构建起从私人收藏到公共保护的完整传承脉络。以下按出生时间排序,巡礼 10 位韦氏文博界精英,追溯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守护初心。

韦氏文博界精英巡礼(韦庄唐代诗人兼收藏家到韦钰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
韦氏文博界精英名录
韦庄(约 836-910)
唐代诗人、文献收藏家。在战乱中秉持 “典籍不灭则文脉不绝” 信念,遍历江南搜集散佚古籍,藏有晋代至唐代诗文集、碑刻拓片 3000 余卷,其中《昭明文选》早期抄本、王羲之《行穰帖》摹本尤为珍贵。他将藏品整理成《韦氏藏书录》,开创 “按文体分类著录” 的收藏体例,其 “校勘三法”(对校、本校、他校)为后世文献整理提供范本。晚年捐赠半数藏书于成都府学,是唐代私人藏书公共化的先驱。
韦渊(1070-1150)
北宋皇室收藏家、金石学家。历任相州观察使,专注商周青铜器与秦汉碑刻收藏,藏有铭文青铜器 120 余件,其中 “韦渊鼎”(商代晚期)因记载祭祀礼仪被《宣和博古图》收录。他精于金石考释,著《韦氏鼎彝录》,首次对青铜器纹饰进行 “饕餮纹、夔龙纹” 系统分类,提出 “纹饰必与礼制相应” 的研究观点,为宋代金石学奠定基础。
韦商臣(1497-1557)
明代地方志学家、文物普查先驱。任福建巡按时,主持福建首部系统性文物普查,足迹遍布八闽,记录古塔、古桥、摩崖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 500 余处,编撰《闽中金石录》《福建名迹志》。他首创 “文物分级保护” 理念,将文物分为 “国宝、省宝、县宝” 三级,推动地方官府设立 “护碑役” 专职保护石刻,其普查方法被《大明会典》列为地方文物管理范本。
韦谦恒(1723-1796)
清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官至国子监司业,以 “收书贵精不贵多” 为原则,藏宋元善本 800 余部,尤重经史类典籍,其中宋刻《周易正义》《汉书》为海内孤本。他编撰《静远堂书目》,采用 “经史子集 + 版本年代” 双重分类法,标注每部书的递藏源流与校勘要点,其 “藏以致用” 思想影响深远,晚年将藏书借给学者校勘,促成《四库全书》部分典籍的修订。
韦焕章(1870-1948)
清末民初博物馆事业开拓者。1910 年参与创办四川通省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前身),任首任馆长,主持征集巴蜀文物 1.2 万件,首创 “按历史时期 + 地域文化” 的陈列体系,将三星堆玉器、金沙铜器单独设馆,凸显巴蜀文明独特性。他编写《博物馆管理章程》,规范文物征集、保管、展示流程,推动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是西南地区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
韦均一(1892-1971)
现代考古学家、陶瓷鉴定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1930 年参与殷墟第二次发掘,主持陶器整理工作,首次提出 “殷墟陶器分期标准”。擅长古陶瓷鉴定,1956 年参与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重组,鉴别出宋代官窑、哥窑珍品 30 余件,著《中国陶瓷鉴定要诀》,总结 “看胎质、辨釉色、识款识” 三要素,成为文博界鉴定范本。
韦明铧(1935- )
民俗文物收藏家、地方文化研究者。专注江淮地区民俗文物征集,藏有清代至民国时期农具、服饰、戏曲道具等 2000 余件,其中 “扬州评话说书人道具箱”“淮安漕运账簿” 极具史料价值。1985 年创办私人民俗博物馆,首创 “情景再现” 陈列法,复原清代江淮农家、商铺场景,著《江淮民俗文物图录》,填补区域民俗研究空白。
韦力(1964- )
当代藏书家、古籍版本学家。30 余年搜集古籍善本,藏有宋元刻本、明清稿本 5000 余部,尤以明代地方志、清代禁书见长,其藏本《万历绍兴府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为学界重视。他提出 “古籍收藏三原则”(重学术价值、轻市场价格,重流传有序、轻名家题跋,重保护利用、轻秘不示人),著《书楼寻踪》《中国古籍拍卖述评》,推动古籍收藏从私人爱好向学术研究转型。
韦钰(1940- )
文物保护技术专家、科技考古先驱。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首创 “无损检测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体系,研发出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检测青铜器成分、“红外光谱仪” 分析古画颜料,解决了传统鉴定对文物的破坏性问题。主持秦始皇陵兵马俑彩绘保护、敦煌壁画修复等重大项目,提出 “最小干预 + 可逆性” 保护原则,著《文物保护学》,建立中国文物科技保护的理论框架。
韦荃(1972- )
博物馆展览设计师、数字文博实践者。深耕博物馆陈列创新,设计的 “良渚文明展”(2019 年)采用 “沉浸式场景 + AR 导览”,让观众通过全息技术 “参与” 玉器制作过程,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主持 “数字敦煌” 二期工程,构建 30 个洞窟的三维虚拟展厅,实现壁画高清影像在线共享,提出 “让文物在数字世界永生” 的理念,推动文博资源的大众化传播。
结语
从韦庄在战乱中抢救典籍的执着,到韦钰用科技守护文物的精准;从韦焕章创办博物馆的公共情怀,到韦荃构建数字文博的开放视野 —— 十位韦氏文博精英,跨越千年,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卷中写下 “守正创新” 的答卷。他们的共同特质,在于对 “文明根脉” 的深刻认知:既是文物的收藏者,更是文脉的传递者;既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又以开放之态拥抱变革。
韦氏文博传承中,始终流动着两种力量:一是对 “真实性” 的坚守,韦谦恒校勘古籍的严谨、韦均一鉴定陶瓷的精准,都以 “还原历史本貌” 为底线;二是对 “传播性” 的追求,韦焕章推动博物馆开放、韦荃打造数字展厅,让文物从秘藏走向大众。这种 “守护” 与 “共享” 的平衡,恰是中国文博事业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方针的生动诠释。
今天,韦氏文博人仍在探索:韦萌的生态考古研究、韦拓的水下文物探测…… 他们延续着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的使命,证明文博事业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责任。韦氏精英的故事,永远是中华文明守护者们的精神镜鉴 —— 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封存过去,而是让历史智慧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