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工艺文明的长卷中,孟氏族人以匠心为笔、以巧思为墨,在纺织、陶瓷、雕刻、漆器等领域留下了璀璨印记。从五代孟昶力推蜀锦工艺的制度化发展,到当代孟德芝坚守蜀绣技艺的活态传承,一代代孟姓工艺家以创新突破陈规,以坚守延续文脉,构建起从宫廷技艺到民间巧艺的完整传承链。以下按出生时间排序,纪实 10 位孟氏工艺界名家,追溯这份跨越千年的匠心坚守。

孟氏工艺界名家纪实(孟昶五代十国工艺倡导者到孟德芝蜀绣技艺的传承)
孟氏工艺界名家名录
孟昶(919-965)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君主,工艺制度倡导者。在位期间设立 “锦官城” 专门管理蜀锦生产,制定《蜀锦织造规范》,统一丝料标准与纹样图谱,使蜀锦从民间杂艺升级为宫廷御用工艺。他亲自参与 “双流锦”“雨丝锦” 等经典纹样设计,将诗词意境融入经纬之间,推动蜀锦形成 “色彩明艳、构图繁复” 的独特风格。其主导的工艺管理制度,为后世官办手工业提供了重要范本,被《宋史・舆服志》称为 “蜀中工艺制度化之始”。
孟初(约 1360-1430)
明代初期织锦工艺家。继承蜀锦传统技艺,革新 “通经断纬” 织造法,首创 “多层显色” 技术,使蜀锦能呈现 12 种以上渐变色彩,代表作《缠枝莲纹锦》被明成祖定为御赐藩王的专用面料。他收徒百余人,打破 “传男不传女” 的行业禁忌,培养出首批女性织锦艺人,其《孟氏织锦要诀》详细记载挑经显花技法,为蜀锦技艺的民间传播奠定基础。
孟玉松(1520-1598)
明代汝瓷修复大师。专攻宋代汝瓷仿制与修复,在河南宝丰设立 “孟氏瓷坊”,复原汝瓷 “雨过天青” 釉色配方,破解 “玛瑙入釉” 的工艺密码。他创新 “釉层开片控制法”,使仿品开片纹路与宋代真品几无差别,修复的汝窑三足樽被万历皇帝收藏于御书房。著《汝瓷修复札记》,记录从胎土筛选到釉料配比的全流程技艺,是研究明代汝瓷工艺的重要文献。
孟昭泰(1685-1760)
清代木雕工艺家,浙派木雕代表。擅长黄杨木雕与红木雕刻,首创 “多层透雕” 技法,在方寸木料上雕刻 “亭台楼阁、人物故事”,层次可达 5 层以上,代表作《八仙过海图》木雕屏风,人物衣袂飘飘如真,被乾隆帝赞为 “鬼斧神工”。他在杭州开设 “孟记木坊”,收徒传授 “劈、削、凿、刻” 四字诀,使浙派木雕形成 “精细秀雅” 的风格特征。
孟传薪(1850-1925)
清末民初漆器工艺家,福州脱胎漆器革新者。在传统 “夹纻胎” 基础上,加入麻布多层裱糊技法,使漆器重量减轻 40% 且更耐撞击。首创 “暗花描金” 工艺,在黑髹漆面上以极细金粉勾勒花纹,光照下才显图案,代表作《松鹤延年漆盘》获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他打破漆器技艺保密传统,在福州创办 “传薪漆艺学堂”,培养出李芝卿等漆器名家。
孟俊峰(1890-1965)
民国刺绣工艺家,苏绣 “乱针绣” 传人。师从杨守玉,将西方绘画的光影原理融入苏绣,首创 “交叉针” 技法表现人物面部肌理,代表作《少女肖像》突破传统刺绣的平面感,获 1930 年全国工艺展览会一等奖。抗战时期在重庆组织 “绣工互助社”,教授流亡妇女刺绣技艺以谋生,保存了苏绣技艺的火种,晚年整理《乱针绣针法图解》,系统总结其创新技法。
孟光涛(1921-2000)
现代陶瓷艺术家,钧瓷工艺复兴者。1955 年参与禹县钧瓷厂恢复工作,破解钧瓷 “窑变” 机理,通过控制窑温曲线与釉料配方,使钧瓷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成功率从 10% 提升至 60%。设计的 “云纹钧瓷瓶” 将传统 “蚯蚓走泥纹” 与现代简约造型结合,成为国家礼品瓷。他提出 “传统窑变与现代审美结合” 的理念,推动钧瓷从仿古走向创新,被誉为 “新中国钧瓷第一人”。
孟庆贤(1935- )
当代剪纸艺术家,北方民间剪纸代表。继承河北蔚县剪纸 “刻染结合” 传统,创新 “多层套色” 技法,一张剪纸可呈现 8 种以上色彩,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5 米),刻有 814 个人物、28 艘船,细节栩栩如生。她在蔚县创办 “庆贤剪纸工坊”,培训残疾人学习剪纸技艺,带动 300 余户家庭脱贫,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孟德芝(1961- )
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代蜀绣领军者。师从郝淑萍,精通 “平针”“乱针”“打籽” 等 70 余种针法,首创 “虚实乱针绣” 表现动物毛发质感,代表作《芙蓉鲤鱼图》中鲤鱼鳞片立体感极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金奖。她主持成都蜀绣厂技术革新,将蜀绣与现代时装、室内装饰结合,开发出 “蜀绣围巾”“刺绣屏风” 等文创产品,推动蜀绣从工艺品向时尚产业转型,培养弟子 50 余人,著《蜀绣技艺图谱》系统梳理传统针法。
孟令辉(1978- )
新生代金属工艺家,珐琅技艺创新者。将传统景泰蓝与现代首饰设计结合,首创 “薄胎珐琅” 工艺,使珐琅饰品重量减轻 50%,代表作《星辰系列》珐琅项链将天文星图融入传统缠枝纹,获 2020 年国际珠宝设计大赛银奖。他在工作室设立 “珐琅开放日”,通过短视频平台讲解 “掐丝、点蓝、烧蓝” 技艺,单条教程播放量超 500 万次,让古老珐琅工艺走进年轻群体。
结语
从孟昶在锦官城制定织造规范,到孟德芝在绣绷前飞针走线;从孟玉松复原汝瓷的天青釉色,到孟令辉让珐琅在社交媒体绽放光彩 —— 十位孟氏工艺家,跨越千年时光,在工艺史上刻下 “守正创新” 的共同印记。他们的匠心世界里,始终并存着两种力量:一是对技艺本源的坚守,孟初的织锦要诀、孟昭泰的木雕口诀,都将手艺凝结为可传承的知识;二是对时代审美的回应,孟传薪的漆器革新、孟令辉的珐琅跨界,让传统工艺始终与生活相连。
孟氏工艺的传承密码,在于 “技以载道” 的信念:工艺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文化的载体。孟昶以蜀锦彰显蜀地文脉,孟光涛以钧瓷诠释东方美学,孟德芝以蜀绣讲述中国故事,都证明真正的工艺大师,从来都是文化的使者。如今,孟氏工艺人仍在续写传奇:孟瑶的数字剪纸、孟阳的陶瓷 3D 打印…… 他们用现代语言重述传统,让千年匠心在当代焕发新生。
这份从宫廷到民间、从手工到数字的传承,不仅是孟氏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工艺 “生生不息” 的生动注脚。正如孟德芝所言:“手艺会老,但匠心永远年轻。” 孟氏工艺家的故事,永远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奢侈,是时光淬炼的技艺;真正的传承,是创新中的坚守。